台灣研究平台

原「台灣史資訊交流站」,並擴大為台灣文、史、社會科學與藝術研究範疇的交流平台。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國立清華大學歷史所
協辦單位:國科會
會議時間:2013年11月1日至2日(週五至週六)
會議地點:國立清華大學
報名網址:http://deacd.wordpress.com/

*會議全程以英語發表。
*請自行安排交通及食宿。
*因資料有限,若已報名但未出席者,將不另發資料。
*為響應政府機關學校紙杯減量方案,開會期間請自備茶杯。

Claudine SALMON:Ming Refugees in Southeast Asia as Perceived through Various Chinese and European Records
CHENGWei-Chung(鄭維中):On the Brink of Success: the Efforts of Coxinga and His Son on Reaching Indian Merchants (1660–1680)
OGAWA Michihiro:A Study of the Local Economy by Use of English and Indian Documents in the Early 19th Century India—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Indapur subdivision in Western India
CHIU Hsin-Hui(邱馨慧):Local Trade in Northern Taiwan during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7th Century
Tina S. CLEMENTE:Spanish Colonial Policy Toward the Chinese Merchant Community in 18th Century Philippines
LAI Hui-Min(賴惠敏):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ale of Tea in Russia in the Mid-19th Century
Robert HELLER:From Marine Products to Tea: the Changing Nagasaki Scene in the 1860s and 1870s through Western and Japanese Sources
HUANG Fu-San, HUANG Sung-Wen(黃富三、黃頌文):The Trading Activities of John Dodd in Northern Taiwan (1860-1870)
YU Po-Ching(游博清):The Investment and Arrangement of the Barings Bank & Company on the China Market in the Early 19th Century
ZHU Marlon(朱瑪瓏):Making the Far Eastern Mercantile Public: Commercial Press and the Inter-port Intelligence in Nineteenth-Century East Asia
LINWen-Kei(林文凱):The Mechanism of Commercial Dispute Resolu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Qing Dynasty: A Case Study of Qing Taiwan during the 19th Century
TSENG Pin-Tsang (曾品滄):Daily Consumption and Local Market: Household Accounts and Economic Life in Qing Taiwan
Ingrid Houssaye MICHIENZI:Jewish Merchant Networks in Early Modern Constantinople as Perceived through Florentine Business Archives. The Account Books of Giovanni di Marco Salviati
Anna BELLAVITIS:Beyond Marco Polo: from Venice to the Far East in the 16th Century
Catherine JAMI:Mapping the History of Knowledge Circula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來源

台銀文物館 乘載76年政經演變史
2013-10-07 22:15
台灣立報
【記者郭琇真台北報導】走過76個年頭,見證台灣歷經日治直到光復的社會變遷,外牆仿古希臘建築設計,以花崗岩作為建築基材的台灣銀行文物館7日開幕。館內分文史、實務、貨幣及書畫藝文美術品4大展區,除了展示各年代貨幣、收藏的日本古金幣外,自50年代風靡全台的愛國獎券搖獎機也在展示之列。

1895年,甲午戰爭結束,清朝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1897年,日本政府通過《台灣銀行法》,1899年台灣銀行株式會社正式開幕,發行「銀券」,為台灣最早通行的紙幣,直到1946年光復後,更名為「台灣銀行」,歷經日治,台灣銀行已有114年的歷史。

台灣銀行文物館前身為「日本帝國生命會社在台支店」的辦公館舍,整棟建築自1937年啟用,已有76年。台銀董事長李紀珠表示,文物館初步構想是在2003年,2011年台銀內部設立文物館籌備小組,今年初成立籌備處,經過8個月密集規劃,終於開幕。

台灣銀行在日治時期被賦予了「中央銀行」的任務,具有紙幣發行權,直到台灣光復,1961年中央銀行在台復業後,台銀才逐漸轉為一般商業銀行,因此文物館的貨幣展區,展覽了從日治到光復以來,台銀發行的各種紙幣。此外,貨幣展區還展出日本幕府時代為紓解財政窘困所發行的「天保大判」,台銀總務處供應科科長何琴指出,1833年日本發生為時3年嚴重的大饑荒,天保大判應運而生,上頭印有完整的日本財政官員拾兩及後藤的墨汁戳記,極具歷史意義。

實務展示區中擺設了2代愛國獎券搖獎機、愛國獎券手繪圖稿等。愛國獎券自1950年開始發行,見證了台灣時局變遷,上頭印製的標語從「反共大陸」到「十大建設」,獎券從直式單色演變到雙色、三色,顛峰時期,每年發行量高達百萬張以上,直到1987年才停止發行。

文物館還設立簡報室聽區、照相專區,供民眾參觀。台灣銀行文物館每週二到五上午常態開放,目前接受團體預約,提供專人導覽,台北又多了一個校外教學的所在。

來源

第24卷第3期 「殖民治理與日治臺灣社會」專號

莊英章/張孟珠/楊文山:日治時期新竹地區招贅現象的歷史人口學分析
許時嘉:殖民政權對臺灣民間自主性的放任與收編 ── 以日治初期斷髮運動為例
林玉茹:殖民地的產業治理與摸索 ──明治末年臺灣的官營日本人漁業移民
許佩賢: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地方青年 教師的「發達之路」及其限制 ── 以張式穀的軌跡為中心
許雅惠: 近二十多年西周青銅禮器與金文研究之課題與檢討

來源

「台灣文學研究的界線、視線與戰線」國際研討會
主辦單位 : 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文學院
協辦單位 : 國立成功大學閩南文化研究中心
贊助單位 : 國立成功大學邁向頂尖大學計畫
會議日期:十月十八(週五)、十九(週六)兩天
會議地點:國立成功大學光復校區國際會議廳第二演講室
報名網址:http://goo.gl/1mTJCA
聯絡人:王先生:0985-823-628;hexagram69@gmail.com
劉先生:0928-106-525;introduction99@yahoo.com.tw

十月十八晚8:00~9:30搭配鄭福田基金會「台灣文化講座」,啟用成大台文系遷移新址後美麗的古蹟講堂,舉辦客家歌手羅思容演唱會,歡迎自由入場參加。

10/18
米海兒‧法農 (Mireille Fanon-Mendès France):新型態殖民主義及其未爆彈
林泉忠:誰是「他者」?:近現代琉球社會自我認同的 型塑過程
林芳玫:當東方(the East)遇見東方(the Orient):沙漠羅曼史及其跨種族想像
祝平次:在邊緣與少數之間:論意識型態統治下的文化與學術
許文榮:文學跨界與會通:蘇雪林、謝冰瑩及鍾梅音的南洋經歷與書寫的再思
游勝冠:世界華文文學論為什麼不後殖民?
樊善標:從《大公報‧文藝》(1938-1941)看抗戰時期香港南來報紙副刊的文化生產
10/19
鍾秀梅:一九六十年代台語片與大眾文化的流變
Nicholas A. Kaldis:Exclusive Ethnic Harmony in Wei Te-Sheng’s Cape No. 7 & the Geographic
Imaginary(排外性的民族和諧:魏德聖的《海角七號》與想像的地理)
龔卓軍:混雜與信仰之聲:《化城再來人》做為影音評論體
楊智景:日治時期明治暢銷小說〈金色夜叉〉的東亞行旅
蔡明諺:王夢鷗的翻譯工作與台灣現代文學
石岱崙:《複眼人》洞穴的文化翻譯
陳 越:論「民族-人民的」:和葛蘭西一起思考
Milind Wakankar:Subaltern Rebellions in an Eschatological Frame: The Case of Birsa Munda (在一個末世論框架下的庶民反叛:以Birsa Munda為例)
廉 兮:家園的基進教育:邊界文本與抵殖民的橫向政治行動
丁乃非:愛的條件:〈斗室星空:「家」的社會田野〉與〈排灣人撒古流:十五年後〉

詳情

《世紀宋美齡第二集:奮起與挫敗》紀錄片賞析暨映後座談會

內容簡介:宋美齡與蔣中正結縭後,面對是一個連年戰亂、政情詭譎的中國。1936年,西安事變驚爆中外,蔣中正遭張學良扣押,宋美齡親赴西安折衝協商,促使事件和平落幕。對日抗戰期間,宋美齡親自參與空軍整建,投入婦女組訓和兒童保育工作,是中國史上最活躍的第一夫人。然而,她的姐夫孔祥熙與哥哥宋子文兩大家族以權勢謀私利的行為,在當時混亂貧弱的中國社會飽受抨擊,宋美齡的角色也備遭爭議,成為她最大的負債。蔣中正失去大陸政權後,宋美齡也失去了揮灑身手的舞臺。
活動時間:民國102年10月16日(三)14:00 ~ 16:00(13:15開放入場)
活動流程:14:00 ~ 15:00 紀錄片賞析
15:00 ~ 16:00映後座談會
與談人:游鑑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活動地點: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一段2號,總統府正後方)
聯絡電話:02-2316-1055 采集處推廣科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活動結束後,可獲得「國史館文化饗宴集點活動」集點貼紙1張
來源

「台灣:族群、民族與現代國家的經驗與理論」研討會
會議時間: 2013年10月25日(星期五)
會議地點: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8樓社會所802會議室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族群、民族與現代國家」主題研究小組
(前往「族群、民族與現代國家」研究論壇網站)
報名方式: 線上報名。不接受現場報名,敬請見諒。
報名名額: 80位。會議場地有限,歡迎報名,額滿為止,敬請見諒。
報名日期: 即日起至2013年10月18日中午12:00,額滿提前截止。
注意事項: 1.請自行攜帶隨行杯。2.場地座位有限,晚到者將另行安排至視訊場。
聯 絡 人: 陳靜玉 02-2652-5144  audrey@gate.sinica.edu.tw

發表文章
吳叡人:三個祖國:戰後初期臺灣國家認同的競爭與形成,1945-1949
蕭阿勤:革命樂觀主義到台灣:後殖民社會的文學與文化論爭,1947-1949
黃庭康:反思國家與教育:戰後臺灣僑生政策的個案
湯志傑:多重結構匯聚下革新保台霸權的形成︰民族主義如何從圭臬變成難言之隱
王甫昌:由「地域意識」到「族群意識」:重探台灣族群意識之內涵與緣起
林開世:從頭人家系到斯卡羅族: 重新出土的族群?
蔡友月:生物多元文化主義的興起:基因科學、原住民 DNA 與台灣人的多元起源
汪宏倫:當代中國民族主義中的「歷史認識」問題
范雲:新機會與新限制:2000 年之後的國家與社會運動

來源

【環境史研究群】

主講人:Prof. Thomas S. Mullaney(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History, Stanford University)
題 目:Information Crisis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時 間:2013年10月11日(五)上午10:00-12:00
地 點:中研院台史所817室

來源

【族群史研究群】

主講人:董景生先生(台北植物園園長、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植物園組副研究員)
題 目:臺灣南島語族民族植物研究困境與新局
時 間:2013年10月8日(二)上午11:00-13:00
地 點:中研院台史所817室
※作者著有《走山拉姆岸:中央山脈布農民族植物》、《串起莽噶艾:魯凱下三社群民族植物》等民族植物專書。
來源

主講人:康培德 教授(國立東華大學台灣文化學系)
講 題:VOC遇見福爾摩沙原住民 : 區域比較
主持人:陳玉美 博士(本所副研究員)
時 間:2013年10月18日(週五)上午10:30
地 點: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七樓703會議室
備   註:2013年第8次歷史考古學討論會

※ 因名額有限,敬請於10月17日中午12:00前報名,以利彙整名單及午餐。謝謝!
報名請洽:cfas@gate.sinica.edu.tw(請提供:姓名/單位/職稱/聯絡方式)
洽詢電話:(02)2782-9555 分機 675 許小姐

來源

【社會經濟史研究群】

主講人:顏杏如女士(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題 目:從常夏到四季—日治時期在台日人生活經驗中的季節感與地方色彩
主持人:曾品滄先生(本所助研究員)
時 間:2013年10月8日(二)上午11:00-13:00
地 點:中研院台史所802室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