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研究平台

原「台灣史資訊交流站」,並擴大為台灣文、史、社會科學與藝術研究範疇的交流平台。

逆轉勝:臺灣棒球特展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活動地點: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特展室
展期:2013-11-12 ~ 2014-05-18

棒球在臺灣,是許多人的生命經驗與共同記憶。

「逆轉勝:臺灣棒球特展」描繪百年來棒球熱潮如何傳播到臺灣,逐漸發展。透過嘉農建立了屬於臺灣人的棒球成就,藉由軟式棒球的普及開展了棒球的社會基礎,最終在一場場的國際賽中,凝聚臺灣人的認同與自信,終而打造了棒球的「國球」地位。

棒球是臺灣最為普及的大眾文化之一,對於臺灣棒球的研究與展示,正足以說明臺史博對於大眾歷史的關注。本特展展出許多珍貴文物與豐富的歷史照片,從早期球具、中華隊出現、到三冠王世代傲人的錦旗與獎座,以及臺灣之光-旅外球員的傑出表現,也透過一幕幕經典球賽影片,回顧臺灣在國際賽的精彩畫面和中職25年來的點點滴滴,並帶大家一同思考臺灣棒球的未來。

世界棒球村:那群打球的孩子們

棒球的起源在何處?在何時?棒球如何從美國傳遞到拉丁美洲,跨越太平洋來到東亞,進而進入臺灣?
這段由19世紀到20世紀的故事,說明了棒球熱情如何蔓延,也定位了臺灣棒球在世界中的位置。

回本壘的路

循著幽暗與光榮的國球足跡,奔馳於回本壘的路,看見臺灣人在棒球運動中,找到自信的歷史軌跡。
「開始的路」帶我們看見黯晦的殖民時代,由嘉農點燃的一點星光,那盞火苗歷經戰後的「轉折」,依靠民間社會的支持,棒球持續普及。紅葉少棒寫下的奇蹟,將棒球帶入高峰,宛如比賽中,攻佔二壘進入「得點圈」,棒球逐漸走向高峰成為國球。然而,耀眼的同時,卻也隱藏簽賭、過度訓練、假球等危機,看似棒球即將終結之際,我們依舊從動人的比賽中,尋得熱情,得以回到「終點 再出發」。

逆轉勝─從嘉農到紅葉

1931年嘉農棒球隊與1968年紅葉少棒隊,在眾人不曾預期不抱希望情形下,打敗對手締造佳績。臺灣棒球史上,勝戰何其多,但嘉農在不曾有過臺灣球員進軍日本時,踏上甲子園球場,而臺東紅葉則以最為困難的條件,力克被認為難以擊敗的對手─日本隊。相同的困境,一樣的匱乏,嘉農與紅葉最終贏得勝利,宛如扳回頹勢的逆轉勝。這樣的故事,發生在1931年,也再現於1968年,更成為臺灣棒球的核心精神。

冠軍的代價

1970年代,我國在世界少棒聯盟舉行的三級棒球賽事中,幾乎連年奪冠,一面面的世界冠軍錦旗,拼接出一段又一段令我們難忘的歷史,成為臺灣人的共同記憶。
然而,我們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臺灣棒球這四十年來的發展,充斥著菁英培訓、不重學業、賭局操弄等現象,棒球榮耀的背後,有著千瘡百孔的傷痕,值得我們省思。

圓夢 棒球之路

不論城鄉,不分族群,遍佈東南西北,甚至離島
臺灣各地都有群小朋友,
靠自己的力量,熱情、純真、積極的追逐棒球夢
我們應該想想,是否願為這群小朋友
守護一片純淨的棒球天空
讓幼苗在自由快樂中茁壯
走上這條圓夢的棒球之路
來源

履踪:臺灣原住民文獻圖畫特展
展期:2013/12/14~2014/05/19
陳列室:台北故宮博物院 展覽區一 104

臺灣是一座融匯多元族群、歷史與文化的島嶼,千百年前就已在這塊土地上墾殖衍茂的原住民,更是全島早期歷史舞臺上的重要角色。他們活躍於山林原野之間,擁有獨特的語言、技藝、服飾、樂舞、社會組織以及價值信仰,部分內涵猶且傳續至今,成為臺灣社會多元樣貌中最質樸淳厚的文化標誌。

有清一代,漢人大量移墾臺灣,清朝且是首度開啟與各地原住民頻繁接觸的中央政權。滿族以少數民族之姿入主中原,有關邊疆族裔的政策思維,較中國歷代周延且敏銳,其中亦含括對臺灣原住民的統御規畫。聖祖康熙曾經接見有才藝的原住民,乾隆皇帝也頒賜厚禮贈予前來賀壽的部落頭目。另一方面,清廷也嘗制訂嚴格的封禁政策,阻禁移民數量遽增的漢人任意入山開墾,致力維護原住民的生活畛域,直至同治十三年(1874)「牡丹社事件」後,方始弛禁。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清朝中央暨閩、臺各級文武要員之奏摺、文集頗豐,不乏關於臺灣原住民活動的珍貴記錄,可具體反映清朝官方對原住民的傳聞印象、互動經驗、政策理念,是瞭解近三百年臺灣原住民史地履踪的重要文獻。

本次特展以院藏古籍、檔案、輿圖、畫卷與契約文書為主,搭配商借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灣圖書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及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相關圖畫文獻,呈現十八、十九世紀臺灣原住民的多元風貌、清廷對臺灣的族群政策、原漢之間的互動關係,乃至外來過客所留下的圖影寫真,期以透過文物史料的展陳與解說,引領觀眾深入了解臺灣早期的風土環境、部落分布、風俗物產、文教信仰、衝突競爭,以及清季的開放山禁、推廣教育等措施。本院冀望觀眾能以開闊的胸懷覽照古今,諦思當代臺灣原住民獨特的精神文化,讓不同的族群在同一塊土地上互珍互重,協力並進。
來源

時間:2013年12月3日(週二)14:30-17:00
主講人:莊雅仲(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地點:臺灣大學水源校區行政大樓人類學系105室(臺北市思源街18號)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來源

時間:2013年11月29(五)-11月30(六)
地點:成功大學光復校區國際會議廳第三演講室
報名日期:即日起至2013年11月17日(延長至11/24)
報名人數:70人,額滿為止
研討會網址:http://www.chass.ncku.edu.tw/2013Maritime/
聯絡方式:
(06)275-7575#56050 吳姿儀
z10108092@email.ncku.edu.tw
主辦單位: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
合辦單位: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

海洋文化研究是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的一大主軸,其後調整為「跨領域的臺灣文史研究」,並進而提昇為「跨國跨領域的文史研究」整合型計畫。為充實研究能量,自2010年起成功大學、廈門大學和海洋大學輪流合辦海洋文化研討會,每次不同主題,都得到著名學者參與,薪火相傳。本年度「海洋文化研討會」盛事,又由成功大學籌辦,此次大會主題為「東亞海港城市與文化」,訂於2013年11月29-30日舉行。論文主題將集中在海港城市形成和結構等各項條件上,諸如貿易問題、政府與人民關係、海港城市文化等。我們特別邀請國內外著名學者專家共襄盛舉,相互討論與交流,用以提升研究水平。

11/29

【主題演講】
濱下武志Hamashita Takeshi(廣州中山大學亞太研究院院長)
講題:亞洲海域網路與海洋功能的多層性:15-18世紀—以琉球《歷代寶案》為例

程美寶(廣州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畫出自然:18-19世紀廣州口岸的博物繪圖
鄭維中(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專題研究助研究員):明清交替下的廣州與澳門印象(1630-1684)—以荷語史料為中心
張偉保(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轉口貿易與澳門早期的城市發展,1550-1600

陳信雄(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研究員):近世東亞各國外銷陶瓷與海外交通
坂井隆Sakai Takashi(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副教授):The Trade Network of Southeast Asian Ceramics during 15th-16th Centuries: Concentratedon Vietnamese Glazed Tile inIndonesia and Thai Black Glazed Jar inTaiwan
李毓中(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助理教授):Antonio Pérez:一個浪跡馬尼拉、柬埔寨、澳門、墨西哥與西班牙的華人僱傭兵

鄭永常(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會安興起:廣南日本商埠形成過程
郭慧娟(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十七至十九世紀華商在東南亞海港城市貿易的擴張
吳龍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助理教授):十九世紀中葉檳城港口發展與華人的角色
曾玲(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社群整合與制度化運作:移民時代的新加坡華人會館從章程、帳本、名冊等切入的研究

11/30

【主題演講】
吳振強(前新加坡國立大學歷史系教授)
講題:啇品與市場:十九世紀中葉前東亞海域遠程貿易結構的變遷與賡續

Peter Borschberg(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教授):Another look at Culture and the Culture of Business during the late Malacca Sultanate,c.1450-1511
丁荷生(加拿大麥基爾大學教授):The Overseas Chinese Temple Network in the 16th and 17thCenturies, or“Pirates in Paradise?”
陳計堯(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Changing Society of Anping and Takow,1683-1894

魯西奇(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唐代北方沿海港口與航路
林谷蓉(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張政亮(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副教授):從貨櫃港口到觀光港市-論基隆文化產業之發展

方真真(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副教授人員與貨品的流動:西班牙時期福州、北臺灣、馬尼拉及澳門之間的多邊航線(1626-1642)
林玉茹(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研究員):由「尺素頻通」看晚清寧波、泉州及臺灣的三角委託貿易

開羅宣言7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3年12月1日(週日)
地點:國史館(臺北市長沙街1段2號,總統府正後方)
主辦單位:外交部、國史館、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中華民國國際法學會

【開羅會議的歷史意涵及影響力--國際論壇】
主持人:錢復(國泰慈善基金會董事長)
與談人:蔣孝嚴、陳錫蕃、Laurens Jan Brinkhorst(荷蘭前副總理)、Robert Underwood(美前聯邦眾議員)、馬寇德(Edward A. McCord,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席格爾亞洲研究中心)、山田辰雄(日本慶應義塾大學名譽教授)、張玉法(中央研究院院士)

【專題演講】
講題待定(司徒文,美國在臺協會駐臺北辦事處前處長)

【開羅會議之意義及影響--國際法之觀點】
主持人:林碧炤(國立政治大學副校長)
從國際法看日本對開羅宣言的態度(臺灣國際法學會李秘書長李明峻)
弘揚正義、懲治侵略的法律武器──紀念《開羅宣言》70周年(饒戈平,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
開羅宣言的法律效力與台灣的地位(陳純一,國立政治大學國際法研究中心主任)
與談人:趙國材(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教授)

【開羅會議之意義及影響--外交史之觀點】
主持人:齊錫生(香港科技大學教授)
蔣中正、開羅會議與東亞新秩序的形成(呂芳上,國史館館長)
“Mindful of the enslavement’: the Cairo Declaration, Korean independence, and the ambiguity of the liberation of Koreans in defeated Japan”(顧若鵬(Barak Kushner),英國劍橋大學教授)、(崔德孝(Deokhyo Choi),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開羅會議與日本(土田哲夫,日本中央大學經濟學部教授)
“The Fourth Policeman: Wartime Alliance and the US Vision for China’s Postwar Role”(曼尼拉(Erez Manela),美國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
來源

【 2013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臺灣史研究所
會議時間:102年12月5日至6日(週四至週五)
會議地點: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3樓
研討會網頁

節錄台灣史相關議程:
12月5日第三場 十九世紀台灣史新探
主持人:張隆志(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副教授兼主任)
林文凱(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晚清臺灣的開山撫番事業:兼論十九世紀臺灣史的延續與轉型
朱瑪瓏(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自由貿易、帝國與情報: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廣州紀事報》中的臺灣知識
林欣宜(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麥格麗琪(Millicent M.McClatchie)的In Varying Scenes and Clime (1895-1899)及1895年的台灣
葉爾建(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助理教授):十九、二十世紀之交臺灣和菲律賓的農業知識交流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昨天辦理「世界中的台灣:海外台灣史料調查蒐藏新書發表會」。包括三本外文史料翻譯的出版,分別是1875年的《李仙得台灣紀行》、1884至1885年間《北圻回憶錄.清法戰爭與福爾摩沙》,以及1795年在荷蘭出版的《福爾摩沙圍城悲劇》,這三本書都是首次披露的珍貴台灣史料,呈現18、19世紀西方人觀察記錄台灣社會的樣貌。

《李仙得台灣紀行》是十九世紀末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英文手稿的翻譯出版,原件收藏美國國會圖書館;台史博與美國的費德廉教授、東海大學的蘇約翰二位教授合作,將手稿重新抄錄、打字,先於2012年出版英文原文版,今年完成中譯本的出版。

另外兩本書,則是台史博將館藏進行中譯整理出版,《北圻回憶錄》是台史博館藏清法戰爭期間法軍隨軍醫務人員何內‧科邦的日記、書信集手稿,從法國人的角度,記錄了他對清法戰爭的實際體驗與觀察;《福爾摩沙圍城悲劇》則是館藏的荷蘭文《福爾摩沙圍城悲劇》,是1795年荷蘭人寫的劇本,內容是鄭成功與荷蘭人交戰期間一位荷蘭牧師的故事。

台史博館長呂理政表示,這三本外文翻譯新書的出版,只是台史博這十幾年來海外台灣資料蒐藏整理過程中的其中一項成果;海外台灣資料的蒐藏整理是台史博一項不會停止的長期計畫與工作。台史博擬出「台灣涉外關係」、「台灣族群互動」、「台灣現代化」這三大研究主題。為推動「台灣涉外關係」、「族群互動」這二大核心主題,台史博擬定海外台灣資料的蒐藏整理是一項重點推展的方向。

來源:中央日報 蔡清欽/報導 2013-11-15

【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

主講人:汪前進先生(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
與談人:林天人先生(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研究員)
主持人:詹素娟女士(本所副研究員)
題 目:社會史的視角:清康熙朝天文大地測量的八個問題
時 間:2013年11月5日(二)14:00-16:00
地 點:中研院台史所802室
來源

【殖民地史研究群】

主講人:陳鴻圖先生(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題 目:日治時期臺東的私營移民村
時 間:2013年11月4日(一)上午10: 30-12:30
地 點:中研院台史所722室
來源

【文化史研究群】
演講人:鄭麗榕女士(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
題 目:戰爭與動物園:圓山動物園的例子
時 間:102年11月1日(五)3:00-5:00PM
地 點:中研院台史所821室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