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研究平台

原「台灣史資訊交流站」,並擴大為台灣文、史、社會科學與藝術研究範疇的交流平台。

光復臺灣與戰後警政:「臺灣警察幹部訓練班」口述訪談紀錄

出版日期 / 2013-12-31
作者 / 蔡慧玉訪問、吳美慧記錄
類別 / 口述歷史
出版商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版次 / 初版
ISBN(精) 9789860399769
16k 精裝500元
內文頁數 / 444

「臺灣警察幹部訓練班」屬中央警官學校特科,計分四個班:講習班、學員班、學生班、初幹班,由於成立目的為接收臺灣地區的警政,招收對象以能說閩南語、客家話者為主。本書主題包括受訪者參與該班的個人動機、來臺接收警政的歷史背景、戰後臺灣的警政運作,尤其是戶政制度的施行要點,乃至對「二二八事件」的敘述,都為那個時代的觀點留下歷史紀錄。
來源

第四屆南瀛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南瀛的社會與生活
徵 求 論 文

「南瀛」泛指日治時期臺南州,是台灣最早的政治、經濟中心。居住在這片土地的人民,擁有特有的生活型態與社會結構。本次會議論文以「南瀛社會與生活」為主題。希望能從細微的日常生活、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甚而各族群或社會團體之間的互動,深入探討南瀛地區的社會與生活型態變遷。藉由學術交流成果,展現「南瀛」區域在地文化的特色。

一、 論文主題
本會議論文主題,以研究南瀛社會與生活為主軸,主要針對以下課題進行討論:
1. 主題:
a. 日常生活:食、衣、住、行、育、樂的變遷。
b. 人際關係與社會生活:即由臺南人如何參加宗教團體、社會團體、娛樂團體、政治團體…等團體和組織,而形構其個人或家庭的人際關係和網絡,並進而影響其社會生活。
c. 社會教化與生活空間、日常習慣及生活觀念的改變:討論包含本土化運動、社區總體營造、鄉土教育、部落振興會等活動,如何影響臺南人的日常生活習慣、乃至生活空間和生活觀念的調整和改變。
d. 其他:如跨區域的比較、方法論的討論…等。
2. 時間斷限:史前至現代。
3. 研究區域範圍:以臺南為中心,並鼓勵比較研究。所謂的臺南地區不限於今日的臺南市區,而是日治時期的大臺南州的範圍,換言之即包括雲林、嘉義以及臺南等地。

二、 會議時間地點
時間:2014年10月18-19日(星期六、日)
地點: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70946台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三、 論文截稿日期
2014年8月31日截稿
四、 論文題目及摘要
2014年2月28日前請提交論文題目及500字摘要,並附姓名、服務單位、職稱、聯絡資料(email、聯絡電話或手機)等,經籌備委員認定符合本研討會主題後,即寄發撰稿體例及稿約事項等。題目及摘要請以email方式寄至南瀛國際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email為:ic.tahr@gmail.com。若有其他問題也請致電:886-6-7212338,溫勝智先生,詢問相關資訊。

「第四屆南瀛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籌備小組:南瀛國際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

CALL FOR PAPER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ainan Area Studies
“Society and life in the Tainan Region”
October 18 – 19, 2014

The “Tainan Region,” referring to Tainan Prefecture under Japanese rule, used to be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enter of Taiwan. People living in Tainan developed unique lifestyles, customs, beliefs, and ideologies. This conference will discuss daily life,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connections between various ethnic groups and organizations in the Tainan Region. Through this conference, we hope to explore the distinctive lifestyle and local culture in the Tainan Region.

1. Sessions’ topics
The goal of this conference is to discuss the following issues:

 Daily life: Changes in food, clothing, housing, traffic, education, and entertainment.
 Relationships and community.
 Changes in social education, living spaces, daily customs, and life concepts.
 Others: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methodology of trans-regional studies.

2. Dates and venue of the conference
Dates: October 18-19, 2014 (Saturday and Sunday)
Venue: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History, No. 250, Sec 1, Changhe Rd., Annan District, Tainan City 70946, Taiwan

3. Abstract submission due
February 28, 2014

4. Paper submission due
August 31, 2014

5. Submission process
Please following these guidelines as you prepare your proposal and papers:
 Please submit a tentative paper title and a 500-word abstract, as well as a copy of your curriculum vitae.
 The languages of the conference will be English and Chinese. Abstracts and paper can be written in either English or Chinese.

6. Financial Support
Paper presenters are eligible for grant covering travel costs and living expense during the conference.
7.Contact
No 245, Liu-an Village, Jiali District, Tainan City, 72242, Taiwan.
Tel: 886 (0)6 7212338
E-mail: ic.tahr@gmail.com
Contact: Mr Wen Sheng-Chih

The Planning Committee:
The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Tainan Area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ICTAHR)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History
Cultural Affairs Bureau of Tainan City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History, National Cheng-Kung University (NCKU)

打狗英國領事館 明日開園
中國時報 呂素麗/高雄報導 2013年11月11日 04:09

重現歷史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經過3年修復,將英國領事館辦公室及通往山上領事館官邸登山古道恢復原貌,打造成「打狗英國領事館文化園區」12日將正式對外開放。位於前門的許多歷史雕像,訴說當年的風華。(謝明祚攝)

位於西子灣哨船頭山上二級古蹟「打狗英國領事館官邸」深受國內外觀光客喜愛,文化局花3年時間,將山下英國領事館辦公室恢復原貌,並整理串連其間的登山古道,整體規畫為打狗英國領事館文化園區,將於12日開園,帶領民眾走入逾百年歷史的古蹟群落。

目前開放參觀、大家所熟知的山上領事館官邸,是當時領事居住及接待使節賓客的場所,可遠眺西子灣海景夕照的迷人景緻;而山下領事館則建於哨船頭海濱,為辦公空間使用,並設有巡捕房及牢房;文化局斥資5000多萬元修復完成,帶大家重返1879年領事館全貌。

文化局表示,「打狗英國領事館文化園區」是全台唯一完整保存官邸及辦公室的領事館園區;到今年年底園區門票優惠全票30元、半票25元,民眾可以從山上官邸,經古道走到山下辦公室,園區已委外由古典玫瑰園經營,民眾可在古蹟裡喝下午茶、吃牛排。

文化局昨天舉辦開幕首發下午茶會,由市長陳菊帶領大家從山上官邸走古道到山下領事館辦公室;古道約200多公尺,共127階,由咾咕石、珊瑚礁、花崗石及紅磚建造而成,看起來堅固耐用,相當陡峭。

文化局特地打造一批仿真蠟像,重現當年領事議事氛圍,及當年打狗絡繹不絕的各國人士,並生動呈現史溫侯遇上台灣獼猴風貌,及馬雅各醫治疾病景像。

市長陳菊肯定文化局的用心,她說,唯一的缺點是「花我們很多錢」,不過,很值得。

文化局長史哲激動的說,真正的打狗英國領事館是山下的辦公室,當初一片荒廢,經爭取修護才有今天的面貌。

文化局表示,原本山上領事館官邸每日遊客平均達4000人,未來整個園區開園後,將吸引更多遊客,成為高雄市另一個觀光亮點。

來源:中時2013/11/11

打狗英國領事館 錯了70年才還原
中國時報【李義/高雄報導】2013-12-23 01:26

你去過高雄觀光人氣指數最高的「打狗英國領事館」嗎?答案絕對是否定的,因為,真正的領事館最近才整修完成啟用。官邸誤為領事館、儲藏室當成地牢,錯把馮京當馬涼,錯了70多年!直到最近旅居高雄的英國僑民大衛,抽絲剝繭的追溯,才還原史實。

英國僑民 抽絲剝繭

大衛(David)落腳高雄時,有人告訴他西子灣哨船頭山丘上有棟英國的老建築「英國領事館」,且館內有囚禁犯人的地牢等繪聲繪影傳說,引起他的興趣。

洽公者必須爬上200公尺陡峭的山道才能進領事館,極不合常理;而且,西元1866年,高雄港僅是個小漁村,為何要建造如此壯麗的建築?

大衛決定解開心中的謎團,於是往返英國國家檔案局、大英圖書館並造訪私人蒐藏家,逐漸拼湊還原史實:山上是領事官邸,山下塵封的平房才是領事館。

高雄市文化局說,官邸化糞池僅夠領事夫婦加僕人的「6人分」,不可能負荷眾多職員及人犯使用,也間接佐證了紅樓是官邸而非領事館。

層層謬誤 覆蓋真相

美麗的錯誤應該從1932年說起,日據時期起,把領事館改為罐頭製造實驗的高雄州水產試驗場,台灣光復後,1950年又改為台灣省水產試驗所高雄分所。

在地文史工作者能取得的史料都侷限於日據之後,於是正牌的領事館就被層層的謬誤覆蓋,在山腳下靜靜矗立了80年。

官邸隨著內政部於1987年公告「前清打狗英國領事館」為二級古蹟而聲名大噪。雖然錯,卻不醜陋,更無損於在山頂上的紅磚建築物內,遠眺西子灣落日、俯視高雄港的遊興。

更有趣的是,官邸依山岩高低建築時,於下層闢建的地下儲藏室,被誤為是領事館內關外籍人犯的地牢。

官邸的儲藏室不曾有刑具,更無血腥的酷刑及人犯的哀號,只有歷任領事夫婦的物品如過客般的來去;真正的地牢在山下的領事館內。不過,史實仍不敵網路的繪聲繪影,地牢裡慘無人道的聳人聽聞,仍是遊客的最愛。

來源:中時2013/12/23

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陳列室104
展覽日期:102年12月14日~103年05月19日
【第一檔 PHASE I】102年12月14日~103年03月09日
【第二檔 PHASE II】103年03月14日~103年05月19日

臺灣是一座融匯多元族群、歷史與文化的島嶼,千百年前就已在這塊土地上墾殖衍茂的原住民,更是全島早期歷史舞臺上的重要角色。他們活躍於山林原野之間,擁有獨特的語言、技藝、服飾、樂舞、社會組織以及價值信仰,部分內涵猶且傳續至今,成為臺灣社會多元樣貌中最質樸淳厚的文化標誌。

有清一代,漢人大量移墾臺灣,清朝且是首度開啟與各地原住民頻繁接觸的中央政權。滿族以少數民族之姿入主中原,有關邊疆族裔的政策思維,較中國歷代周延且敏銳,其中亦含括對臺灣原住民的統御規畫。聖祖康熙曾經接見有才藝的原住民,乾隆皇帝也頒賜厚禮贈予前來賀壽的部落頭目。另一方面,清廷也嘗制訂嚴格的封禁政策,阻禁移民數量遽增的漢人任意入山開墾,致力維護原住民的生活畛域,直至同治十三年(1874)「牡丹社事件」後,方始弛禁。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清朝中央暨閩、臺各級文武要員之奏摺、文集頗豐,不乏關於臺灣原住民活動的珍貴紀錄,可具體反映清朝官方對原住民的傳聞印象、互動經驗、政策理念,是瞭解近三百年臺灣原住民史地履踪的重要文獻。

本次特展以院藏古籍、檔案、輿圖、畫卷與契約文書為主,搭配商借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灣圖書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及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相關圖畫文獻,呈現十八、十九世紀臺灣原住民的多元風貌、清廷對臺灣的族群政策、原漢之間的互動關係,乃至外來過客所留下的圖影寫真,期以透過文物史料的展陳與解說,引領觀眾深入了解臺灣早期的風土環境、部落分布、風俗物產、文教信仰、衝突競爭,以及清季的開放山禁、推廣教育等措施。本院冀望觀眾能以開闊的胸懷覽照古今,諦思當代臺灣原住民獨特的精神文化,讓不同的族群在同一塊土地上互珍互重,協力並進。
展覽網址

第14屆新台灣史研習營
時間:2014年1月22至25日(週三至週六)
地點:金瓜石勸濟堂(新北市瑞芳區銅山里祈堂路53號)
主辦單位: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臺灣歷史學會
聯絡人:Tel: (02)2712-2836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自1991年成立來,舉凡史料的蒐集、書籍的出版、活動的舉辦、專案的推動等等,旨在使台灣歷史能真正的回歸土地與人民,茁壯發展。而巡迴全國各縣市、結合地方文史社團研習各地民俗、人文與史蹟,建構以台灣為主體的新史觀,並為以台灣為思考中心的歷史教育紮根則是我們為歷史文化播種、紮根的新嘗試,「新台灣史研習營」便是在這樣理念下於2000年誕生了。

淡水黃昏帶詩意,夜霧罩四邊…教堂鐘聲心空虛,響對海面去…朦朧月色白光線,浮出紗帽山…,這首葉俊麟作詞的淡水暮色,把北台灣的生命之河--淡水河描寫得無比詩情畫意引人遐思。淡水河最主要的流域範圍在新北市,是我國人口最多的縣市。在17世紀漢人入墾前,這裡是凱達格蘭族的生活天地,泰雅族則活動於山區;而根據考古遺址的發掘,大台北地區在新石器時代就已有人類居住,而八里境內的大坌坑遺址與十三行遺址,更是台灣史前時期重要的考古遺址。

17世紀上半葉,西班牙與荷蘭先後殖民北台灣,至1661年明鄭為了反清復明而驅逐荷蘭人,清國領台後,大台北地區隸屬於台灣府諸羅縣,再改隸淡水廳。清治前期,清國以消極的制度治理台灣,導致社會動盪不安;清領後期,因一連串外力入侵與國際糾紛,清國終於1875年獨立設治台北府。1884年,法國為了奪取清國屬國—越南,竟攻打清國外島——台灣的基隆及淡水;而1895年日軍在三貂角登陸,台灣主權再度易手,在這些各種不同外來勢力的競逐過程中,連帶使台灣的國際地位產生了重大變化,更深深地影響了北台灣發展的歷史命運。

第14屆「新台灣史研習營」,特選在煙嵐山城--金瓜石地區舉辦,主題豐富而多元,有距今1800~500年前鐵器時代的台灣史前史、17世紀前的北台灣水域馬賽人的生活、縱橫山林的古道舊路踏查心得、清法戰爭台灣戰記-西仔反在台灣、台灣人的黃金夢等等,人文方面,主辦單位邀請在金瓜石土生土長的知名導演吳念真來述說他成長的點點滴滴,介紹在醫學、音樂、政治以及藝文領域的秀異的台灣人,有台灣首位醫學博士——杜聰明、首位國際作曲家——江文也、第一位民選總統——李登輝、民主運動先鋒——盧修一,聆聽他們動人的生命故事;最後與大家一起回顧發生於石碇鹿窟山村落的台灣白色恐怖初期最大的政治案件-鹿窟事件,期盼藉由這樣的課程研習,讓台灣人的土地認同與心靈歸宿找到最後的住家。

1月22日
14:30-16:30台灣北部人群與文化構成:思考Ketagalan(劉益昌)
16:30-18:00馬賽人的興衰--17世紀前的北台灣水域商業生活型態(陳宗仁)
19:00-20:30縱橫山林間--北宜古道踏查(劉克襄)

1月23日
8:30-9:10濱海山城的流金歲月--九份文史介紹(羅濟昆)
10:30-12:00「福爾摩沙黃金夢」--基隆金山礦業史(唐羽)
13:30-15:00三芝四傑小傳--杜聰明、江文也、李登輝、盧修一(戴寶村)
15:30-17:00【專題演講】講題待定(吳念真)
19:00-20:30清法戰爭中淡水、基隆之役的文學、史學與集體記憶(許文堂)

1月24日
8:30-18:00
【金瓜石九份歷史散步】

1月25日
8:30-10:00寒村的哭泣--鹿窟事件與白色恐怖(張炎憲)
10:30-11:40【綜合座談】主持人:張炎憲
來源

時間: 2013年12月17日(週二)19:00-21:00
主講人: 王泰升(臺灣大學法學院教授)
地點: 成功大學文學院修齊大樓b1修齊講堂(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
來源

「航行與定錨:臺灣民俗研究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徵稿啟事
時間:2014年5月24~25日
地點:嘉義縣新港奉天宮
公開徵稿:2013年12月-2014年2月24日
公佈審查:2014年3月24日
主辦單位:新港奉天宮
詳情

(中央社記者鄭景雯台北29日電)國立台灣博物館歷時5年時間,完成國定古蹟專賣局「南門工場」古蹟修復再利用,今天舉行揭幕儀式,正式開館營運。

文化部所屬台灣博物館今天舉行開「樟」大吉台博館南門園區開館營運記者會,文化部長龍應台出席主持揭幕典禮,這是台博館繼2010年土銀展示館開館後,第3個古蹟建築與博物館結合的案例,這個館將定位為台灣地方產業與樟腦產業史展示。

南門園區創建於1899年,前身是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北南門工場」,這是當時製造及試驗樟腦、鴉片的重要生產基地,也是東南亞規模最大的樟腦及鴉片加工廠。

龍應台表示,大家都會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在有故事情感的地方長大,南門工場在清朝是全台灣很重要的樟腦製造地,霧峰林家當時也是靠採收樟腦為主,但在1895年後,日本人用工業化開採樟腦,使得霧峰林家開採事業沒落,但在南門工場的小白宮、紅樓,都可感受到一代又一代的情感傳承。

1967年樟腦開放民營,南門工場遂停工廢場,今天看到的建築物僅有物品倉庫(現稱為小白宮)、樟腦倉庫(現稱為紅樓)和四百石貯水槽,現存基地面積不及日據時期的1/8。

龍應台表示,南門園區是精緻的博物館,未來小白宮可做為推廣教育、會議等多功能場域使用,而紅樓則是作為展示空間,開館展推出包括「百煉芬芳」樟腦產業與南門工場歷史常設展、「毛毛的洞洞國之旅─新農有機樂活玩」親子特展。

而園區內也有多處南門工場遺構、古蹟修復現地展示,民眾可以直接比對現場狀況與展示牌的說明,理解並想像南門園區過去的樣貌。
來源:中央社102年11月29日

台灣博物館南門園區

主講人:Dr. DAFYDD J. FELL(the Director of the SOAS Centre of Taiw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 UK)
題 目:Publishing in Taiwan Studi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時 間:2013年12月19日(四)14:00-16:00
地 點:中研院台史所802室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社會學研究所、中興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時空旅行特展座談會-邀請您12月18日再訪榮町辻利茶鋪

「時空旅行」(http://travelingintime.ith.sinica.edu.tw/)特展展期間,星巴克重慶門市(旅人三好德三郎開設的辻利茶舖原址)同步展出「衡陽路的老字號」展覽,本次特別邀請三好通弘先生(德三郎孫)重返家族昔日在臺北經營的辻利茶鋪,以學者引言及訪談方式,講述日治時期在臺的生活、就學經歷、兒時生活圈中的街區風貌,重溫戰爭結束前後的臺北景況,以及日人在戰後面臨遣返的遭遇。誠摯邀請您於12月18日一同再訪榮町辻利茶鋪,親臨現場感受跨時代的情感與記憶流轉。

時 間:2013年12月18日(三)14:30-16:30
地 點:臺北市重慶南路一段一零四號星巴克重慶門市三樓
主持人:謝 國 興 先生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與談人:
三好通弘 先生 (日本京都祇園辻利/茶寮都路里會長)
籠谷直人 先生 (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
鍾 淑 敏 女士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兼副所長)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說 明:活動無須報名,歡迎自由入場。檔案徵集故事請參見三好德三郎文書-跨時代的情感與記憶流轉來來來源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