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研究平台

原「台灣史資訊交流站」,並擴大為台灣文、史、社會科學與藝術研究範疇的交流平台。

展期:2013-11-19 ~ 2014-04-06
地點: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展示教育大樓4樓 特展室

臺灣四面環海、信仰活動豐富,王爺信仰是極為盛行的民間信仰之一,又以西南沿海各地的「王醮」(又稱「瘟醮」、「迎王祭典」)最具特色。許多地方每年、隔數年或不定期地興造王船、舉辦醮典科儀、遶境刈香、送船火化等豐富的儀式,壯觀的場面、馬拉松式的動員,成為社區團結、地方文化展現、商業觀光的原動力,映照出臺灣社會與海洋文化關係,也反映了歷來人與神、人與人的社會群體關係。

水:迎王祭典的舞臺
水,為王爺信仰、王船祭典打造了重要的舞臺。王爺信仰盛行於臺灣西南沿海與澎湖一帶,往往隨著早期移民攜帶的原鄉香火或漂流王船渡海來臺;因此在各地的王醮、迎王祭典中,人們常自河海邊恭迎王爺上陸,為地方百姓消災解厄、驅瘟逐疫,再送到水邊隨王船火化。
王船的建造與神聖化,是這場以水為舞臺的祭事重要前置準備,更展現了地方文化特色、發揮團結力量。

火:王醮與送王
「火」是天地轉化的動力,也是迎王祭典運作的關鍵力量。各地祭典多以「迎王」儀式作為起始,火化王船的「送王」作為結束,主要精神在於迎接代天巡狩的王爺,協助地方驅瘟逐疫、消災解厄,恪遵古禮服祀王爺的王府,同時舉辦的道教科儀,大規模的遶境活動等等,都在祭典的這幾天內接連不斷、熱烈地展開

天:代天巡狩千歲爺
臺灣人口中的「王爺」、「千歲爺」,是一種統稱,其姓氏、形象、化神傳說各有不相同。這樣的信仰,隨著移民社會的原鄉香火及海外漂來的王船傳入,伴隨各式應驗傳說在臺灣各地落地生根,發展出不同的信仰風貌,也因應社會的變遷、各地風俗產業的不同,發展出豐富多元的樣貌。
人:合境平安的認同與參與

信仰的根本在於「人」,在祭典中人展現的不僅是對神明的崇敬,對社會群體的認同,也是對公眾事務積極投入的熱忱。祭典的核心組織、運作人員,熱烈參與的廟宇陣頭、轎班,為打造王船投入心血的藝師,乃至地方信眾、旅外遊子、親朋好友等,連結起人與神的關係,串連起人與人、人與群體、社會間的聯繫,是祭典綿延發展的動力,更是其感動人心之處。

來源

2013年度本院考古研究計畫成果發表會

時間:2014年2月12日(週三)
地點: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2樓會議室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學門

議程:
9:30-9:50   報到
9:50-10:00 主持人致詞:陳光祖先生(本所考古學門召集人)
10:00-10:50 趙金勇(本所助研究員):台灣最古老方格印紋陶探析
10:50-11:40   劉益昌(本所研究員):花岡山文化探析
11:40-13:00   午餐時間
13:00-13:50   臧振華(本所研究員):八仙洞遺址新近出土遺物整理與分析
13:50-14:40   郭素秋(本所助研究員):花蓮縣壽豐鄉豐坪村遺址試掘研究
14:40-15:00   中場休息
15:00-15:50   陳維鈞(本所副研究員):Chula遺址遭受破壞現況評估調查研究
15:50-16:40   李永迪(本所副研究員)黃銘崇(本所副研究員):山西臨汾地區殷墟時期考古遺址區域調查先導計畫
16:40-17:00   綜合討論
會議結束

※ 本會議不提供紙杯及便當,敬請自備環保杯及午餐。

報名請洽:cfas@gate.sinica.edu.tw(請提供:姓名/單位/職稱/聯絡方式)
洽詢電話:(02)2782-9555 分機 675 許小姐

來源

《魏清德全集》新書發表會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40129 09:10:34)由國立台灣文學館(以下簡稱台文館)策劃,黃美娥教授主編,台文館出版的《魏清德全集》,歷經4年,於2014年1月終於出版,28日舉行新書發表會;全集共計5卷8冊,分別為詩卷2冊,文卷2冊,小說卷2冊,文獻卷1冊,目錄卷1冊,8冊總計近三千一百頁。

魏清德(1886-1964),號潤庵,新竹人,後遷居台北艋舺。自幼學習詩文舊學,同時接受新式教育,於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畢業後,曾任公學校訓導,1910年起應聘《台灣日日新報》記者,自此涉入媒體生涯長達三十年以上,並長期擔任漢文部主任,時人視為新聞界霸者、台日報漢文部首席。

戰後,魏清德離開報社,出任台灣省合會儲蓄公司總經理。一生勤於著述,漢學根柢精深,日治時代獲有「學者」褒章,又因詩藝超群,常受命拜評總督詩稿,1963年則膺選中華民國桂冠詩人。另外,書畫金石,且所撰評論不少,又長於通俗小說創作,尤其偵探作品更是立下新猷。台文館表示,整體而言,魏清德是台灣文學史上相當具代表性地位的古典文人。

這樣一位介乎新舊之間的本土文人,從清領、日治以迄戰後,見證了大時代的變遷,通過他的一生及其人文活動,可以看到日治下台灣的新聞傳播、文藝生態及其與政經社會之互動;也可見戰後台灣古典詩的發展。但這麼一位傑出的文學者,卻長期被忽視,直到2007年,才因其家屬將其舊藏書畫捐贈予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捐贈特展(2007.11.30-2008.1.27),刊物發表專文(《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接著還出版圖錄(徐國芳編《魏清德舊藏書畫》,2007年11月),才被注目;而在此之前,黃美娥教授已在國科會的專題補助下完成〈另類現代性—《台灣日日新報》記者魏清德的文明啟蒙論述〉,成為理解魏清德最重要的依據,而此次全集的出版,勢必將把魏清德研究推向一個新境,未來新寫的台灣文學史,也必將給他一個適切的位置。

台文館表示,《魏清德全集》能夠順利出版,主要來自於魏清德先生家屬的熱心協助、李瑞騰館長的大力支持,以及黃美娥教授與其團隊的傾力相助,擔綱全集的主編工作而終至完整,方有此珍貴且重要的文獻史料得以面世。

訊息來源:文化部
來源:中央社

彰化一九○六:一座城市被烙傷,而後自體再生的故事
原文書名:彰化一九○六年〜市区改正が都市を動かす

作者: 青井哲人
譯者: 張亭菲
出版社: 大家出版 / common
出版日期:2013-10-03
定價:NT$ 320

ISBN:978-986-6179-59-4

城市是活著的!
無關興盛和衰退,
就算受了傷、被破壞,城市也會慢慢痊癒,
彷彿活著的生物……

彰化,臺灣最早的漢人移民聚落之一。華南風格的有機聚落,彎曲的道路沿水邊而行,有如一座迷宮般的有機城市。但一九○六年,一紙市區改正公告降臨該城!日本殖民的都市計畫強橫覆上這片豐饒土地,簡直就像把燒紅的網子烙在肉片上一樣,為城市深深刻下了明顯的雙重性,既有的巷弄、廟宇、屋舍被截斷,繁華大街成了小巷,嶄新的筆直道路氣燄高張。而彰化這座城市,在碎裂的血肉上繼續增生,似乎正進行著自我修復。

一九○六年的市區改正,啟動了這座城市荒謬又頑強的生存意志!

青井哲人是都市研究界的頭號聰明分析者,他踩著腳踏車四處探索,縱向橫向地將城市的諸面相描繪出來。──Acetate組織╱中谷礼仁

作者某次在彰化走動時,無意間看到「城市癒合的疤痕」──元清觀,突然直覺領悟到那是城市活著的證據!那標示著兩種城市形態的交界,也是遍布城市全體的雙重創傷。現在,就讓青井哲人帶領我們穿梭在彰化現存/倖存的巷弄與廟宇之中,觀察有趣、怪異、匪夷所思的街景,抽絲剝繭,一步一步,推敲出那個在百年前被湮沒的──已逝的未來。

《彰化一九○六》不是都市計畫史,也不是市民生活史。
這個故事的主角是城市本身,就是「彰化」自己。

城市是活著的!從以前到現在,從過去到未來。城市擁有宛如人的臉孔跟身體,不論受到什麼樣的外力驅使,城市往往都會在當下做出必要的改變,繼續存活下去。這些復原的「方法」跟「規則」是這塊土地的珍貴質素,是台灣本身的力量,而非殖民者強加灌輸所致。若能辨識這股力量,或許能解開這塊土地的歷史,一個關於傷害與重生的故事。

青井哲人 AOI Akihito
出生於日本愛知縣。京都大學工學部建築學科畢業,同大學研究所博士班,中途為了赴任神戶藝術工科大學而退學,爾後轉任人間環境大學助教授(副教授),並在同大學任教期間取得京都大學博士(工學)學位。2008年轉任明治大學理工學部建築學科准教授(副教授)
日本建築學會《建築雜誌》主編(2012~13)。專長為建築史、都市史。著有《植民地神社と帝国日本》、《彰化一九〇六年:市區改正啟動城市》(2006)等。
曾獲2002年日本建築學會獎勵賞、2008年住宅總和研究財團(日本)研究選獎。

來源

全臺詩博覽資料庫

資料來源: 報紙:台灣日日新報、台灣民報
期刊:詩報、台灣教育會雜誌、警友、台灣鐵道等30種期刊
收錄時間: 以日治時期詩作為主,最早回溯至17世紀
版本型態: Intranet / Internet線上版
資料類型: 全文
系統建置: 漢珍資訊系統公司
行銷/代理: 漢珍數位圖書公司

台灣詩文學探索與發現 17-20世紀在臺翰墨文人智慧結晶

豐富詩學內容:
– 收錄詩文:近體詩、古詩、樂府、詩鐘…….等全文。
– 收錄內容:臺灣的人、事、時、地、物。
– 收錄詩家:臺灣出生或曾經旅臺、寓臺人士達數千人。
– 收錄來源:《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民報》兩種報紙,《詩報》、《臺灣教育會雜誌》等40多種期刊。
– 收錄數量:逾28萬首,總字數2700萬字以上。
– 註錄欄位:題名、作者、詩文、序文、註文、評文,另含作品出處,版本資訊等。

continue reading…

海島與半島:日據臺韓文學比較

出版社:聯經
作者:崔末順
出版日期:2013/09/18
印刷:黑白印刷
裝訂:平裝
頁數:480
開數:25開(高21×寬14.8cm)
EAN:9789570842524
系列: 台灣與東亞
定價:480 元

殖民地是現代歷史階段的重要現象之一

《海島與半島:日據臺韓文學比較》採取了東亞視角觀點
比較了日據殖民時期臺灣文學和韓國文學的異與同

崔末順的《海島與半島:日據臺韓文學比較》,主要是以「殖民地現代」和「東亞視角」此兩組概念來對日據時期臺灣文學進行觀察。在此所謂的「殖民地現代」,是把殖民地視為現代世界體制的核心軸,以及現代歷史階段的重要現象之一,也可說即是為了同時分析現代的兩面性和殖民地的相剋性樣貌,而提出的一種問題意識。
另外,為了更加客觀地把握殖民地時期的臺灣文學面貌,本書採取了「東亞視角」和比較觀點,也就是拿來與同樣曾在被殖民狀態下摸索現代路徑的韓國文學進行比較,考察出東亞現代性和殖民經驗之間的關係,並且提出以殖民地文學比較史的視角研究臺灣文學的方法論。

作者:崔末順
韓國人,現任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台灣和和東亞國家的現代文學,撰有博士論文〈現代性與台灣文學的發展(1920-1949)〉,及〈日據時期台灣左翼刊物的朝鮮報導─以《台灣大眾時報》和《新台灣大眾時報》為觀察對象〉、〈戰爭時期台灣文學的審美化傾向及其意義〉、〈1930年代臺灣文學脈絡中的張赫宙〉等多篇論文。
來源

真杉靜枝與殖民地台灣

作者:吳佩珍
出版社:聯經
出版日期:2013/09/18
印刷:黑白印刷
裝訂:平裝
頁數:256
開數:25開(高21×寬14.8cm)
EAN:9789570842531
系列: 台灣與東亞

真杉靜枝生於日本,
長於日治期的台灣
真杉靜枝始終擺盪於美麗島與敷島兩個故鄉之間
既是過客,也是歸人

殖民地台灣,形塑了真杉靜枝的「台灣代言者」作家形象,同時也成就其洞察帝國之眼。吳佩珍的《真杉靜枝與殖民地台灣》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真杉靜枝的「『私』小說」書寫,可說是她的美麗島私史。第二部:戰爭期國策文學,則再創其「台灣書寫」的高峰。第三部:戰後的「台灣引揚者」書寫,如實地勾勒日本帝國興衰起落的圖騰,從「殖民者」到「被殖民者」兩極的人物形塑,道盡日本敗北、美國君臨的現實。
吳佩珍《真杉靜枝與殖民地台灣》透過真杉靜枝的「台灣書寫」,鮮明地呈現其家族史與國族史和「殖民地台灣」錯縱複雜的糾葛關係。

作者簡介
吳佩珍
美國芝加哥大學東亞語言文明學系碩士,日本筑波大學文學博士。現任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譯作有: Faye Yuan Kleeman著《帝國的太陽下》(2010),津島佑子著《太過野蠻的》(2011)。近著有:“The Peripheral Body of Empire: Shakespearean Adaptations and Taiwan’s Geopolitics”(2010.01),〈向左轉?向右轉?──大江健三郎「純粹天皇」作品群初探〉(2011.07),〈現在における殖民地記憶の再現とその可能性─津島佑子「あまりに野蛮な」と陳玉慧「海神家族」が描く1930年代の殖民地台湾-〉(2012.01)等。

來源

重訪保安村:漢人民間信仰的社會學研究

作者:丁仁傑
出版社:聯經
出版日期:2013/06/06
印刷:黑白印刷
裝訂:精裝
頁數:686
開數:25開(高21×寬14.8cm)
EAN:9789570841664
系列: 台灣研究叢刊

靈驗、香火、儀式、巡狩、扶鸞、地方性……
《重訪保安村》是《神‧鬼‧祖先》的田野追蹤版,
丁仁傑重訪台南保安村,
結合漢人研究的最新文獻,
將聚落民間信仰的研究延伸,
成為更具有理論整合性的「民間信仰社會學分析」。

保安村是人類學家焦大衛(David Jordan)1960年代末期對台灣西南部進行過村落田野民族誌書寫的地方(中譯本,2012,《神‧鬼‧祖先》,聯經出版),該民族誌中充分討論了有關漢人拜拜、神明會、乩童、問事、賞兵、冥婚、謝土、改運等民間信仰活動背後的社會意涵。
建築在焦大衛的經驗材料和理論視野之上,《重訪保安村》重訪保安村進行田野追蹤,將時間向度納入考量,並結合漢人研究的最新文獻,試圖將聚落民間信仰研究,延伸為更具有理論整合性的「民間信仰社會學分析」。研究中一方面顯示農業村落生活所形成的世界觀與社會關係確實呈現漢人社會的深層認知框架;一方面也顯示出單一聚落宗教活動如何能向上擴張到不同層次而來進行實踐與動員。而當由傳統國家進入現代國家,隨著中央與地方相互扣連方式的改變,不同集體層次間的協商與互動也開始發生轉變,地方社區不再完全是獨立性法人團體,民間信仰由轄境維繫為主逐漸轉變為民族國家內共享之「地方性」創造的主要基石。

《重訪保安村》同時具有民間信仰基本研究命題建構與信仰變遷模式預測的雙重視野,內容則涵蓋漢人民間信仰象徵世界裡幾個最重要的主題︰靈驗、香火、巡狩、儀式類型、災難治理、地方性與大型地方性、民間信仰與教派宗教間的分野與互動等。

作者簡介
丁仁傑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社會學博士,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出版有專著《社會脈絡中的助人行為》、《社會分化與宗教制度變遷》、《當代漢人民眾宗教研究》等。譯有David Jordan的《神‧鬼‧祖先》和Steven Sangren的《漢人的社會邏輯》。研究領域以宗教社會學為主,包括傳統與當代慈善活動、新興宗教、宗教組織與宗教運動、漢人民間信仰、農村社會變遷等。

來源

臺灣教會史料論集

王成勉/主編
出版日: 2013/12/30
出版社: 遠流出版
定價:420元
ISBN:9789860391718
頁數:332頁

史料是史學研究的基礎,而收集史料和了解史料也是進行歷史研究的第一步。然而「臺灣研究」界對於入臺已有幾百年的基督教會史料,卻長期存在認識不夠與使用不足的現象,不但影響到對教會歷史的認識,亦形成「臺灣研究」的一項缺憾。

教會史料是研究臺灣一項頗具特色的史料。教會因為傳教事工與教會(機構)發展的考量,往往會對宣教地區加以記載。從當地宗教的氛圍、教會發展、當地風土人情以迄政治、社會的情況,都有記載,甚至有不少臺灣民俗物品的收藏,故甚有利用與開發的價值。

此次「臺灣教會史料國際學術研討會」之舉辦,獲得各方良好的反應。不但有國外學術界的踴躍參與,介紹美國、英國、日本與香港等地學術界與教會檔案館有關臺灣教會的豐富收藏;國內學者亦撰文分析教會相關文獻的保存、史料與檔案特色。而教會文獻的介紹與探討,不僅有利於教會歷史的研究,更提醒到其他領域的學者來利用教會史料的豐富內容,以進行臺灣社會各個層面的研究,進而開拓臺灣歷史研究的新面向。

目錄
作者簡介 7

序 王成勉 11
一、綜合史料分析
十九世紀臺灣基督徒研究與史料探討 / 王政文 17
臺灣教會史料分布與典藏之研究 / 王成勉 37
中國基督教史料蒐集的機遇與合作 / 黃淑薇 55

二、教會檔案典藏與研究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資料館」館藏史料之研究 / 張妙娟 79
Documenting the Church in Taiwan: the Perspective from Yale University / Martha Lund Smalley 103
“Ye Are Witnesses”: Tunghai University and Taiwan through the Archives of the Oberlin Shansi Memorial Association, 1955-1979 / Jonathan Benda 113

三、教會出版資料論析
The Japanese Narrative on Taiwan Church History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as Revealed by Japanese Church Periodicals / Yuki Takai-Heller 149
臺灣天主教重要史料:《教友生活周刊》初創期之研究 / 古偉瀛 171
臺大楊雲萍文庫之長老教會白話字文獻研究 / 黃子寧 201

四、個案史料研究
Politics, Society, and Culture in Taiwan: Some Observations of English Presbyterian Missionaries, 1865-1940 / Rolf Gerhard Tiedemann 235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張靜愚日記中有關中原大學創校史料的探討 / 李宜涯 265
論長老教會地方教會議事錄應用於學術研究之現況與未來展望:輔以淡水教會議事錄為例 / 鄭睦群 291
附錄:臺灣教會史料國際學術研討會議程 32

來源

中央研究院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邊區歷史與主體性形塑

出版日期 / 2013-12-23
作者 / 謝國興
類別 / 論文集
出版商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版次 / 初版
ISBN / 978-986-03-9460-3
18*23.5CM 精裝 450元
內文頁數 / 309

本書所收錄六篇論文內容論述的區域包括廈門、臺灣、廣西少數民族地區與藏族阿壩地區,均可稱為邊區,邊區歷史的發展除了遠離中央之外,還加上族群差異、異國、異族文化的影響,而產生多樣性與複雜性。廈門與臺灣的例子顯示同屬華人,但因受到英國與日本殖民地統治的影響,產生制度差異、文化繼承與認同等問題,使邊區歷史發展呈現高度複雜性。臺灣相關議題呈現在中國、日本、臺灣本土諸元素交錯與時代演進過程中,歷史面貌更加不易描繪,理解問題的視角亦應調整。廣西與阿壩的例證為少數邊區民族現代化與政權更替帶來制度性變遷對當地居民的衝擊與影響,與臺灣的邊區例證可作為對照性的參考。邊區不斷被要求融入整體,但邊區發展仍不斷呈現其建構區域主體性的張力。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