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臺詩博覽資料庫

資料來源: 報紙:台灣日日新報、台灣民報
期刊:詩報、台灣教育會雜誌、警友、台灣鐵道等30種期刊
收錄時間: 以日治時期詩作為主,最早回溯至17世紀
版本型態: Intranet / Internet線上版
資料類型: 全文
系統建置: 漢珍資訊系統公司
行銷/代理: 漢珍數位圖書公司

台灣詩文學探索與發現 17-20世紀在臺翰墨文人智慧結晶

豐富詩學內容:
– 收錄詩文:近體詩、古詩、樂府、詩鐘…….等全文。
– 收錄內容:臺灣的人、事、時、地、物。
– 收錄詩家:臺灣出生或曾經旅臺、寓臺人士達數千人。
– 收錄來源:《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民報》兩種報紙,《詩報》、《臺灣教育會雜誌》等40多種期刊。
– 收錄數量:逾28萬首,總字數2700萬字以上。
– 註錄欄位:題名、作者、詩文、序文、註文、評文,另含作品出處,版本資訊等。

專家學者推薦: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黃美娥教授:
「九0年代初期,我開始投入臺灣古典文學研究,入門之初,就是閱讀《臺灣日日新報》漢文欄上的文學作品。那些年,我常到臺灣分館與人搶用微捲機器,然後瞇著眼睛費力瀏覽,迄今在我的書房,仍然堆滿大批影印所得資料。未料近日漢珍公司竟建構出一個取材三十餘種報刊,來源豐富、使用便捷的「全臺詩博覽資料庫」,讓我忍不住讚嘆真幸福啊!這將會是一個大幅提升臺灣古典詩歌研究動能的利器,也會是促發吾人重加思考新研究方法的契機。」

專業編輯團隊:
漢珍資深編輯群地毯式遍覽數十萬頁原件版面,逐首瀏覽採錄,建檔輸入,篩選工程耗大,費時三年完成。

近代文化特色:
「詩」具備記實的特性,將先民的思想價值,社會動態、歷史事件、民俗習慣、臺灣風物一併記載傳承。
– 詩文、序文、註文、評文全面收錄。
– 蒐羅詩作、一覽無遺。
– 跨領域的文、史、哲、社會、經濟研究史料,如:1935年新竹、臺中地震災害情景、20世紀初臺灣社會嫁娶儀式禮俗、早期原住民生活慣習形容、民間節慶宗教信仰采風。

資料庫詳情

全臺詩博覽資料庫 28萬首台灣詩上雲端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2014.02.07 04:29 am

漢珍數位圖書昨發表「全臺詩博覽資料庫」,漢珍數位圖書董事長朱小瑄(左起)、台大教授吳密察、台大教授黃美娥與
漢珍總編輯黃智偉 一起啟動。【記者陳立凱/攝影】

「資料庫若只是找資料方便,只是圖書館學;懂得經由檢索,加以統計、運算,才能升級為數位整合學門!」漢珍數位圖書公司昨天發表「全台詩博覽資料庫」,台大歷史系教授吳密察期許,藉著這類資料庫使用,台灣能真正發展「數位人文」,「用科技帶領人文」。

吳密察說,一九九○年代台灣開始數位圖書館計畫,亟思建立資料庫,遭學者頗多質疑。有人認為資料若非從早期文獻一一翻揀出,將失去觀看歷史全面脈絡機會,造成去脈絡化,也無法如實重現歷史場景。甚至他自己看到許多學生用檢索功能太過頭,造成只會用檢索做研究,也曾懷疑資料庫價值。

「廿年後的今天,我覺得當年沒做錯!」吳密察說,資料庫確實會將歷史脈絡解構,變成單篇字,但關鍵仍在使用者。使用得當,不但能復原原有脈絡,還能經由人物、時代等交叉比對功能發展出更多脈絡。

例如全台詩博覽資料庫收有從明鄭至二戰之後上千位台灣詩人作品,多達廿八萬首古典漢詩,其中多是日本統治時代所寫。由於這些詩都只有廿八字,抒情功能大於論理,後人若想藉這些詩建立當時社會圖像,須靠眾詩比對,才能做出更有意義的詮釋。資料庫可同時比對三人、兩人作品,就極有用。

過去台灣文學館雖也曾建立全台詩資料庫,但日據時期收集得較少。吳密察建議,文化部應出面建置這類原始資料(raw data),讓民間各自發揮創意加值,才能真正帶動數位人文產值。

漢珍總編輯黃智偉表示,他用多年青春建置資料庫,用意在為更多人省時間。「買對資料庫,等於買到省下的時間與青春。」

來源: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46911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