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機遇─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巴達維亞文獻重現臺灣特展

【展期】2013/05/21∼2013/06/21
【地點】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一樓展示廳
臺北市重慶北路2段172號

【展期】2013/07/01∼2013/08/15
【地點】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屏東縣瑪家鄉北葉村風景104號

主辦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承辦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合辦 外交部
協辦 國立臺灣博物館
來源

一批典藏在雅加達「印尼國家檔案館」的臺灣史料,在沉寂350多年之後,於2002年被荷蘭的檔案員發現。這一偶然機緣,喚醒了一段塵封的臺灣史──在臺灣西部平原三大語區─新港語區、華武壠語區、放索語區的教會檔案裡,有各部落母語教學、外語教學的調查報告,有選派原住民到荷蘭讀書的提議,有針對酗酒骯髒的荷蘭籍教師之指控……,這一頁一頁鮮活的歷史,都是失落已久的臺灣記憶。而17世紀荷蘭統治臺灣北部所留下的史料可謂吉光片羽,19-20世紀的知名學者甘為霖(William Campbell)、興索(W.A.Ginsel)、中村孝志等人,研究這段歷史時每有「文獻不足徵也」之嘆。
2012年4月,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委孫大川率團訪問印尼,在外交部駐印尼代表處的協助與安排下,文化園區管理局與希拉拉喜中心簽署文化合作備忘錄,目標之一就是希望促成印尼國家檔案館這一批珍貴文獻重返原生地臺灣,為臺灣史填補缺頁,為臺灣先民勾勒更清晰、明朗的樣貌。
備忘錄簽署後,歷經半年多的協調與聯繫,印尼國家檔案館將編號4043、4450、4451三卷檔案(共673頁)逐頁掃瞄建檔,並將電子檔以及文獻使用權贈送原民會;這批珍貴文獻終於重現臺灣,與失散了幾百年的臺灣子民重逢!
這批檔案之取得,是原住民族文獻徵集、研究志業的另一里程碑,也是原住民文化海外交流的嶄新指標。為了讓全民一覽文獻的內涵,謹訂於5月21日起至6月21日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一樓展示廳,舉辦「歷史機遇─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巴達維亞檔案重現臺灣」特展。數位檔案在臺展出之意義重大,特別由駐華印尼代表夏福利轉贈原民會,為特展歡喜揭幕。
這三卷檔案包括書信、決議錄兩種類型,主要為大員小會的決議錄,以及與荷蘭、印尼巴達維亞、駐華武壠及雞籠地區牧師的往來書信。從西方史學觀點,這批由宣教師記載之史料,不同於荷蘭東印度公司雇員留下的日誌、決議錄、書信,是宣教師的觀點,紀錄的是17世紀臺灣先民的社會生活、族群動態。原民會已邀請專研荷西時期臺灣史的林昌華、查忻、康培德、賀安娟等學者,協助譯介、解讀這批以古荷蘭文書寫的臺灣文獻。本次特展由林昌華、查忻翻譯多篇檔案,讓國內民眾先睹為快。
原民會主委孫大川表示原民會不只服務當代原住民,更要為50年、100年以後的原住民孩子,累積足夠屬於他們的文化資產。他更邀請所有關心原住民的朋友們,一起參與文獻工程,滋養所有生活於臺灣的人民。
來源: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新聞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