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南臺灣、放眼新海洋」為《高雄文獻》發刊的精神指標。
全刊分為專題、論述、歷史現場、大事紀要等四項。專題與論述都是學術性論文,訂定專題是為了凝聚論述的焦點,從而提煉新知識、打開新視野。歷史現場則以敘述性、評介性筆調為基底,結合影像與報導,展現刊物對更廣大讀者的親近性。大事紀要則替大高雄留下重要事件的紀錄。
為保存地方文獻、推動高雄歷史研究為旨趣,充分發揮文獻蒐集、學術論述與展演評論的討論平台,期盼透過《高雄文獻》讓高雄相關的各類知識藉此聲氣相通。

第1卷第1期(2011/06)
發刊辭
刊頭語
專題——百年高雄
大高雄市人群之歷史形塑發展∕戴寶村
大高雄產業經濟發展變遷∕吳連賞
論 述
戰後初期《旅行雜誌》介紹的南臺灣印象(1945?1950)∕許毓良
余登發參選高雄縣長與籌組中國民主黨(1950?1960)∕吳丞祐
歷史現場
回首鐵支路:大高雄鐵道百年的故事∕李文環、王遠謀
天寬地闊?任真自然——追念高雄在地畫家林天瑞老師∕李進發
高雄「田寮」地名淵源與李武? 家族關係考∕李致誠
老照片說故事
百年前的夜行列車及打狗驛前的景色∕王御風
日治時期的游國治和旗山驛一景∕游步廣
大事紀要
2010年10月1日~2011年3月31日

第1卷第2期(2011/09)
刊頭語∕李文環
專題——百年高雄
莫拉克風災對荖濃溪、楠梓仙溪流域原住民族群遷徙與文化變遷的影響與因應∕簡文敏
香蕉產業與旗山經濟發展∕莊淑姿
岡山地區的區域性∕吳進喜
論述
日治時期的「高雄」飛行場研究∕杜正宇
從公文檔案〈山田耕作官有原野豫約賣渡願許可〉書類談日治中期以後鳳山南麓之墾殖∕蔡侑樺、徐明福
歷史現場
走 咱鬥陣來巡水圳∕曾麗琴
找尋「水道頭」的記憶:岡山水塔與岡山城∕王遠謀
基督教在岡山:長老教會岡山教會的時空流轉∕許世旻
日治時期岡山神社的興建與今日利用的轉變∕楊心喻
水水古厝 綿綿深意:大樹區莊家古厝的彩繪世界∕吳彥瑾
大事紀要
100年4月1日~100年7月31日∕毛湘萍整理

第1卷第3、4期(2011/12)
刊頭語∕李文環
鍾鐵民的生平與文學創作∕林瑛琪
專題——信仰的力量
旗津的廣澤尊王寺廟與神壇∕李禮仁、陳梅卿
高雄內門紫竹寺傳說對聚落認同之研究∕劉雪瓊
右昌地區宗教發展初探∕江鑀萍
論述
出獅有名──1630年代VOC征伐小琉球之動機研究初探∕李瑞源
清末打狗?台考──以北京國家圖書館典藏清代《鳳山縣地圖》所做的解讀∕許毓良
登革熱:日治時期臺灣的急性傳染熱病∕吳榮發
歷史現場
失落的臺灣八景──壽山公園∕蔡佩蓉
蛻變愛河 鰲躍龍翔∕許玲齡
日治時期蕃薯寮街第一庄長──莊塗事略∕莊淑姿
阿公店街「籮筐會」市集三個節慶日期來源探討∕謝金財
文化資源
乘著漁船去拜拜:林園區中芸鳳芸宮海陸巡香∕蔡秉辰
風雨飄搖的中都開王殿∕吳念穎
大事紀要
100年8月1日~100年11月30日∕毛湘萍整理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