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婉窈老師〈試論戰後臺灣關於霧社事件的詮釋〉PDF全文下載,歡迎點閱、參考。 下載連結
按:本文載於《臺灣風物》60卷3期(2010年9月),頁11-57。 感謝周老師提供檔案,希望有助於網友了解電影《賽德克巴萊》可能帶來的新突破。
[...] http://turs.infolinker.com.tw/wordpress/?p=2802 [...]
[...] 關於故事背景 很多人以看賽德克巴萊需要事前補充太多歷史資料,認為小魏導演沒有把故事講好,因此,很多人拿了好萊塢的「英雄本色」、「與狼共舞」和「阿波卡獵逃」來作比較,三片我都看過,但是平心而論,「阿波卡獵逃」我睡著了,而「英雄本色」談的是我們現在很普及的概念—對「自由」的追求,「與狼共舞」的設定則是一個白人到了印地安部落尋求自己的桃花源,它們都避開了許多原始文明的習俗,而只展現,「與狼共舞」這部我國中時期最愛的片子,當中血腥的鏡頭大概只有他們追著野牛生食內臟的部分,。但是我認為小魏導演要講的是一個我們陌生的文化,霧社事件對許多台灣人是陌生的,歷史課本上的隻字片語,由於強勢族群的歷史建構,霧社事件是抗日的,而被國民政府大大的褒揚,這是我們以前知道的片段的霧社事件。關於霧社事件的不同觀點論述在學者周婉窈的文章〈試論戰後臺灣關於霧社事件的詮釋〉中(http://turs.infolinker.com.tw/wordpress/?p=2802),作了一個歷史性的介紹,殘存下來族人的恐懼,和面對日本政府的禁聲, 失掉的發言權,才漸漸有了不同的聲音出來。在賽德克巴萊中,我們也看到了,導演試圖融入的。 我們談到對多元文化的尊重,其實很重要的一個出發點是不以自己有色的眼鏡去評斷該文明的是非,而是置身在他立場去理解行為的出發點。否則,看賽德克巴萊,只能評語好血腥、好暴力。因為賽德克族的出草,導演用了近2/3的篇幅在說明這延續兩個月的山野游擊戰,可能最終的結論會被定義為賽德克族的出草的殘酷將大過日本人在台灣的剝削與壓迫。 賽德克族的文史工作者巴萬.韃那哈(沈明仁)曾經深入研究「出草文化」,他就指出,「出草」是平衡自然力的一種表現,亦是對族人內部文化衝突、族親不睦等,解決問題的溝通方式,只要人頭落地,嚴肅的血祭儀式即展開,祖靈回歸平靜,部落社會組織的秩序才得以再次重整。(轉引自http://blog.chinatimes.com/uidy/archive/2011/09/13/934742.html)或許該說這是早期先民在對面詭譎的自然環境、人群關係的生存之道,而非僅能用當今的殺人道德來論述之。 前所述,「太陽旗」的前半場開場以明確的鏡頭運轉交代了歷史背景和賽德克族人的和文化,因為知道霧社事件即將發生,在心中一直被壓著的,但是被壓著的心情就像是由少年莫那努道轉變為老年莫那努道的二十多年,鏡頭一轉20多年了, 出草, [...]
[...] 剛看完《太陽旗》的那天晚上,我一邊渴飲著各種知識、一邊亟欲解開腦裡的結。後來,在周婉窈教授的文章裡我讀到了這段描述:2000年十月,七十三歲的賽德克牧師Siyac Nabu在《霧社事件七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以賽德克語發表了一篇題為〈Niqan ka dheran uka Sediq: Pccebu Sediq ka dTanah Tunux(非人的境遇——賽德克族看霧社事件)〉的論文,周教授接著下了註解:「在國際研討會上這是不是第一次有發表者用賽德克語發言,筆者不確定;若然,這個研討會就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
Enter your email address:
Delivered by FeedBurner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Track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