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研究平台

原「台灣史資訊交流站」,並擴大為台灣文、史、社會科學與藝術研究範疇的交流平台。

Browsing Posts in 展覽

展期:2013-11-12 ~ 2014-05-18
地點: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棒球在臺灣,是許多人的生命經驗與共同記憶。

「逆轉勝:臺灣棒球特展」描繪百年來棒球熱潮如何傳播到臺灣,逐漸發展。透過嘉農建立了屬於臺灣人的棒球成就,藉由軟式棒球的普及開展了棒球的社會基礎,最終在一場場的國際賽中,凝聚臺灣人的認同與自信,終而打造了棒球的「國球」地位。

棒球是臺灣最為普及的大眾文化之一,對於臺灣棒球的研究與展示,正足以說明臺史博對於大眾歷史的關注。本特展展出許多珍貴文物與豐富的歷史照片,從早期球具、中華隊出現、到三冠王世代傲人的錦旗與獎座,以及臺灣之光-旅外球員的傑出表現,也透過一幕幕經典球賽影片,回顧臺灣在國際賽的精彩畫面和中職25年來的點點滴滴,並帶大家一同思考臺灣棒球的未來。

世界棒球村:那群打球的孩子們
棒球的起源在何處?在何時?棒球如何從美國傳遞到拉丁美洲,跨越太平洋來到東亞,進而進入臺灣?
這段由19世紀到20世紀的故事,說明了棒球熱情如何蔓延,也定位了臺灣棒球在世界中的位置。

回本壘的路
循著幽暗與光榮的國球足跡,奔馳於回本壘的路,看見臺灣人在棒球運動中,找到自信的歷史軌跡。
「開始的路」帶我們看見黯晦的殖民時代,由嘉農點燃的一點星光,那盞火苗歷經戰後的「轉折」,依靠民間社會的支持,棒球持續普及。紅葉少棒寫下的奇蹟,將棒球帶入高峰,宛如比賽中,攻佔二壘進入「得點圈」,棒球逐漸走向高峰成為國球。然而,耀眼的同時,卻也隱藏簽賭、過度訓練、假球等危機,看似棒球即將終結之際,我們依舊從動人的比賽中,尋得熱情,得以回到「終點 再出發」。

逆轉勝─從嘉農到紅葉
1931年嘉農棒球隊與1968年紅葉少棒隊,在眾人不曾預期不抱希望情形下,打敗對手締造佳績。臺灣棒球史上,勝戰何其多,但嘉農在不曾有過臺灣球員進軍日本時,踏上甲子園球場,而臺東紅葉則以最為困難的條件,力克被認為難以擊敗的對手─日本隊。相同的困境,一樣的匱乏,嘉農與紅葉最終贏得勝利,宛如扳回頹勢的逆轉勝。這樣的故事,發生在1931年,也再現於1968年,更成為臺灣棒球的核心精神。

冠軍的代價
1970年代,我國在世界少棒聯盟舉行的三級棒球賽事中,幾乎連年奪冠,一面面的世界冠軍錦旗,拼接出一段又一段令我們難忘的歷史,成為臺灣人的共同記憶。
然而,我們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臺灣棒球這四十年來的發展,充斥著菁英培訓、不重學業、賭局操弄等現象,棒球榮耀的背後,有著千瘡百孔的傷痕,值得我們省思。

圓夢 棒球之路
不論城鄉,不分族群,遍佈東南西北,甚至離島
臺灣各地都有群小朋友,
靠自己的力量,熱情、純真、積極的追逐棒球夢
我們應該想想,是否願為這群小朋友
守護一片純淨的棒球天空
讓幼苗在自由快樂中茁壯
走上這條圓夢的棒球之路

來源

喜事連年-臺灣民間史料文物特展

展覽時間:民國102年12月18日至103年6月30日
展覽地點:本館史蹟大樓2樓特展室
開幕典禮:民國102年12月18日(星期三)下午2時
開幕地點:本館史蹟大樓1樓

「人逢喜事精神爽」,這是一句流傳久遠的古詩,「喜事」的認知,每個人可能仁智互見,感受未必會全然相同,雖然如此,臺灣民間傳統上的喜事歸納,有兩種「四喜」版本可以參考。第一種四喜指的是福、祿、壽、禧。福,指幸福而言,凡富貴壽考、康健安寧、吉慶、如意,以及生活圓滿等,乃有「五福」之說。第二種四喜,是「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掛名時」。

歸納兩種四喜之說,喜事雖包含多種意義,而民間認知的喜事,乃泛指結婚而言,考試、壽誕次之。因此本次特展乃以結婚、考試、壽誕為主題。展出之內容,除紙本文書之外,各種儀式之器物、照片,亦配合呈現。

結婚為人生大事,有「大喜之說」,其傳世文物,遠較其他喜事為多。早期臺灣的結婚,充滿著各種繁文縟節,所傳文物亦更為多元。日據時期以來,婚禮的呈現樣貌,隨著時代不斷在演變,特別是表現在禮服方面。日據末期的臺灣,因「皇民化運動」,以及太平洋戰爭的徵兵威脅,婚禮更有新的規範與儀式。

在考試文物方面,清代的科舉行事,對於取中者,相關學署有「捷報」報喜之例,而考中者亦有其誌喜方式,豎旗、掛匾,印製硃卷,分送親友。日據時期,民間仍有類似風氣,且有相關文物流傳。關於壽誕,亦屬喜事範疇,惟多低調,傳世文物較少。

本次特展示內容將依展件屬性分為訂婚、結婚、宴客排場及壽誕等類別展出,史料文物精彩豐富,歡迎蒞臨參觀指導。
來源

展期:2012-07-31 ~ 2013-03-03
開放時間 : 週二至週日10:00至17:00
地點:世界宗教博物館 | 六樓特展區Ⅰ
休館日 : 每週一及除夕、大年初一、二 、三

善書是勸善書的略稱,簡單地說,善書是教人行善去惡,目的是鼓勵讀者承認而且努力地修改個人自己道德方面的缺點,同時盡力為善。只要人們遵循書中的訓誡,努力實踐善行,就能得到上天諸神的獎賞,反之則會受到懲罰。這個基於因果報應或感應陰騭的信念,就是善書道德觀念的基礎。

就道德勸化的層面來說,寶卷也是善書之ㄧ,不過,寶卷的內容除勸人為善外,尚有民間宗教奉持的教義與教主修悟的體驗歷程一面。這二類書籍是近世中國、台灣民間廣泛流傳的通俗讀物,透過宣講、演說、善書與寶卷,影響明清以來中國、台灣廣大人民信仰與行為。所以說,要了解先民的所思、所行,最好的材料,莫過於善書、寶卷。

世界宗教博物館館藏的民間善書寶卷,大約一千四百多冊。種類繁多,計有靈籤,蒙學,通俗佛道經卷等,概分為善書、寶卷與民間教派文獻三類。2010、2012年與南亞技術學院合作國科會數位典藏計畫,將其中六百餘冊善書寶卷進行全文數位化,運用數位典藏的技術及製作,結合文、圖與影音多媒體,以生動的方式,介紹流傳於台灣民間許久的信仰文化,讓典藏善書不受時間限制,被消失、淡忘,達到永續保存文物及其精神的目的;而此數位化資料,亦是特展可運用的素材之一。

依據年代、出版、內容主題,挑選近百件典藏善書寶卷,作為展覽主軸,貫穿四個主題展區,隨之搭配參與式展示手法,活化以文字為主的展覽內容,例如大量運用印版、印章以及互動多媒體的方式,讓觀眾可以在領會古籍智慧的同時,也享受自製筆記手札的樂趣。另外,自六部經典善書寶卷選輯相關故事,將圖文立體化,如同復古式繪本一般,呈現充滿善念與愛的故事,並提供可翻閱全文的複本書。第四展區介紹了台灣第一個印書館,同時也是善書出版事業先驅的「松雲軒」,展現古老的雕版印刷歷程、工具以及珍貴的藏版善書。出口處設置神靈籤詩,聊表誠心善念,終能有所獲得的祈願與主題,當然,別忘了也將籤詩收藏在手札之中。

特展官網:http://www.mwr.org.tw/2012books/

展期:2013-11-19 ~ 2014-04-06
地點: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展示教育大樓4樓 特展室

臺灣四面環海、信仰活動豐富,王爺信仰是極為盛行的民間信仰之一,又以西南沿海各地的「王醮」(又稱「瘟醮」、「迎王祭典」)最具特色。許多地方每年、隔數年或不定期地興造王船、舉辦醮典科儀、遶境刈香、送船火化等豐富的儀式,壯觀的場面、馬拉松式的動員,成為社區團結、地方文化展現、商業觀光的原動力,映照出臺灣社會與海洋文化關係,也反映了歷來人與神、人與人的社會群體關係。

水:迎王祭典的舞臺
水,為王爺信仰、王船祭典打造了重要的舞臺。王爺信仰盛行於臺灣西南沿海與澎湖一帶,往往隨著早期移民攜帶的原鄉香火或漂流王船渡海來臺;因此在各地的王醮、迎王祭典中,人們常自河海邊恭迎王爺上陸,為地方百姓消災解厄、驅瘟逐疫,再送到水邊隨王船火化。
王船的建造與神聖化,是這場以水為舞臺的祭事重要前置準備,更展現了地方文化特色、發揮團結力量。

火:王醮與送王
「火」是天地轉化的動力,也是迎王祭典運作的關鍵力量。各地祭典多以「迎王」儀式作為起始,火化王船的「送王」作為結束,主要精神在於迎接代天巡狩的王爺,協助地方驅瘟逐疫、消災解厄,恪遵古禮服祀王爺的王府,同時舉辦的道教科儀,大規模的遶境活動等等,都在祭典的這幾天內接連不斷、熱烈地展開

天:代天巡狩千歲爺
臺灣人口中的「王爺」、「千歲爺」,是一種統稱,其姓氏、形象、化神傳說各有不相同。這樣的信仰,隨著移民社會的原鄉香火及海外漂來的王船傳入,伴隨各式應驗傳說在臺灣各地落地生根,發展出不同的信仰風貌,也因應社會的變遷、各地風俗產業的不同,發展出豐富多元的樣貌。
人:合境平安的認同與參與

信仰的根本在於「人」,在祭典中人展現的不僅是對神明的崇敬,對社會群體的認同,也是對公眾事務積極投入的熱忱。祭典的核心組織、運作人員,熱烈參與的廟宇陣頭、轎班,為打造王船投入心血的藝師,乃至地方信眾、旅外遊子、親朋好友等,連結起人與神的關係,串連起人與人、人與群體、社會間的聯繫,是祭典綿延發展的動力,更是其感動人心之處。

來源

打狗英國領事館 明日開園
中國時報 呂素麗/高雄報導 2013年11月11日 04:09

重現歷史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經過3年修復,將英國領事館辦公室及通往山上領事館官邸登山古道恢復原貌,打造成「打狗英國領事館文化園區」12日將正式對外開放。位於前門的許多歷史雕像,訴說當年的風華。(謝明祚攝)

位於西子灣哨船頭山上二級古蹟「打狗英國領事館官邸」深受國內外觀光客喜愛,文化局花3年時間,將山下英國領事館辦公室恢復原貌,並整理串連其間的登山古道,整體規畫為打狗英國領事館文化園區,將於12日開園,帶領民眾走入逾百年歷史的古蹟群落。

目前開放參觀、大家所熟知的山上領事館官邸,是當時領事居住及接待使節賓客的場所,可遠眺西子灣海景夕照的迷人景緻;而山下領事館則建於哨船頭海濱,為辦公空間使用,並設有巡捕房及牢房;文化局斥資5000多萬元修復完成,帶大家重返1879年領事館全貌。

文化局表示,「打狗英國領事館文化園區」是全台唯一完整保存官邸及辦公室的領事館園區;到今年年底園區門票優惠全票30元、半票25元,民眾可以從山上官邸,經古道走到山下辦公室,園區已委外由古典玫瑰園經營,民眾可在古蹟裡喝下午茶、吃牛排。

文化局昨天舉辦開幕首發下午茶會,由市長陳菊帶領大家從山上官邸走古道到山下領事館辦公室;古道約200多公尺,共127階,由咾咕石、珊瑚礁、花崗石及紅磚建造而成,看起來堅固耐用,相當陡峭。

文化局特地打造一批仿真蠟像,重現當年領事議事氛圍,及當年打狗絡繹不絕的各國人士,並生動呈現史溫侯遇上台灣獼猴風貌,及馬雅各醫治疾病景像。

市長陳菊肯定文化局的用心,她說,唯一的缺點是「花我們很多錢」,不過,很值得。

文化局長史哲激動的說,真正的打狗英國領事館是山下的辦公室,當初一片荒廢,經爭取修護才有今天的面貌。

文化局表示,原本山上領事館官邸每日遊客平均達4000人,未來整個園區開園後,將吸引更多遊客,成為高雄市另一個觀光亮點。

來源:中時2013/11/11

打狗英國領事館 錯了70年才還原
中國時報【李義/高雄報導】2013-12-23 01:26

你去過高雄觀光人氣指數最高的「打狗英國領事館」嗎?答案絕對是否定的,因為,真正的領事館最近才整修完成啟用。官邸誤為領事館、儲藏室當成地牢,錯把馮京當馬涼,錯了70多年!直到最近旅居高雄的英國僑民大衛,抽絲剝繭的追溯,才還原史實。

英國僑民 抽絲剝繭

大衛(David)落腳高雄時,有人告訴他西子灣哨船頭山丘上有棟英國的老建築「英國領事館」,且館內有囚禁犯人的地牢等繪聲繪影傳說,引起他的興趣。

洽公者必須爬上200公尺陡峭的山道才能進領事館,極不合常理;而且,西元1866年,高雄港僅是個小漁村,為何要建造如此壯麗的建築?

大衛決定解開心中的謎團,於是往返英國國家檔案局、大英圖書館並造訪私人蒐藏家,逐漸拼湊還原史實:山上是領事官邸,山下塵封的平房才是領事館。

高雄市文化局說,官邸化糞池僅夠領事夫婦加僕人的「6人分」,不可能負荷眾多職員及人犯使用,也間接佐證了紅樓是官邸而非領事館。

層層謬誤 覆蓋真相

美麗的錯誤應該從1932年說起,日據時期起,把領事館改為罐頭製造實驗的高雄州水產試驗場,台灣光復後,1950年又改為台灣省水產試驗所高雄分所。

在地文史工作者能取得的史料都侷限於日據之後,於是正牌的領事館就被層層的謬誤覆蓋,在山腳下靜靜矗立了80年。

官邸隨著內政部於1987年公告「前清打狗英國領事館」為二級古蹟而聲名大噪。雖然錯,卻不醜陋,更無損於在山頂上的紅磚建築物內,遠眺西子灣落日、俯視高雄港的遊興。

更有趣的是,官邸依山岩高低建築時,於下層闢建的地下儲藏室,被誤為是領事館內關外籍人犯的地牢。

官邸的儲藏室不曾有刑具,更無血腥的酷刑及人犯的哀號,只有歷任領事夫婦的物品如過客般的來去;真正的地牢在山下的領事館內。不過,史實仍不敵網路的繪聲繪影,地牢裡慘無人道的聳人聽聞,仍是遊客的最愛。

來源:中時2013/12/23

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陳列室104
展覽日期:102年12月14日~103年05月19日
【第一檔 PHASE I】102年12月14日~103年03月09日
【第二檔 PHASE II】103年03月14日~103年05月19日

臺灣是一座融匯多元族群、歷史與文化的島嶼,千百年前就已在這塊土地上墾殖衍茂的原住民,更是全島早期歷史舞臺上的重要角色。他們活躍於山林原野之間,擁有獨特的語言、技藝、服飾、樂舞、社會組織以及價值信仰,部分內涵猶且傳續至今,成為臺灣社會多元樣貌中最質樸淳厚的文化標誌。

有清一代,漢人大量移墾臺灣,清朝且是首度開啟與各地原住民頻繁接觸的中央政權。滿族以少數民族之姿入主中原,有關邊疆族裔的政策思維,較中國歷代周延且敏銳,其中亦含括對臺灣原住民的統御規畫。聖祖康熙曾經接見有才藝的原住民,乾隆皇帝也頒賜厚禮贈予前來賀壽的部落頭目。另一方面,清廷也嘗制訂嚴格的封禁政策,阻禁移民數量遽增的漢人任意入山開墾,致力維護原住民的生活畛域,直至同治十三年(1874)「牡丹社事件」後,方始弛禁。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清朝中央暨閩、臺各級文武要員之奏摺、文集頗豐,不乏關於臺灣原住民活動的珍貴紀錄,可具體反映清朝官方對原住民的傳聞印象、互動經驗、政策理念,是瞭解近三百年臺灣原住民史地履踪的重要文獻。

本次特展以院藏古籍、檔案、輿圖、畫卷與契約文書為主,搭配商借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灣圖書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及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相關圖畫文獻,呈現十八、十九世紀臺灣原住民的多元風貌、清廷對臺灣的族群政策、原漢之間的互動關係,乃至外來過客所留下的圖影寫真,期以透過文物史料的展陳與解說,引領觀眾深入了解臺灣早期的風土環境、部落分布、風俗物產、文教信仰、衝突競爭,以及清季的開放山禁、推廣教育等措施。本院冀望觀眾能以開闊的胸懷覽照古今,諦思當代臺灣原住民獨特的精神文化,讓不同的族群在同一塊土地上互珍互重,協力並進。
展覽網址

(中央社記者鄭景雯台北29日電)國立台灣博物館歷時5年時間,完成國定古蹟專賣局「南門工場」古蹟修復再利用,今天舉行揭幕儀式,正式開館營運。

文化部所屬台灣博物館今天舉行開「樟」大吉台博館南門園區開館營運記者會,文化部長龍應台出席主持揭幕典禮,這是台博館繼2010年土銀展示館開館後,第3個古蹟建築與博物館結合的案例,這個館將定位為台灣地方產業與樟腦產業史展示。

南門園區創建於1899年,前身是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北南門工場」,這是當時製造及試驗樟腦、鴉片的重要生產基地,也是東南亞規模最大的樟腦及鴉片加工廠。

龍應台表示,大家都會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在有故事情感的地方長大,南門工場在清朝是全台灣很重要的樟腦製造地,霧峰林家當時也是靠採收樟腦為主,但在1895年後,日本人用工業化開採樟腦,使得霧峰林家開採事業沒落,但在南門工場的小白宮、紅樓,都可感受到一代又一代的情感傳承。

1967年樟腦開放民營,南門工場遂停工廢場,今天看到的建築物僅有物品倉庫(現稱為小白宮)、樟腦倉庫(現稱為紅樓)和四百石貯水槽,現存基地面積不及日據時期的1/8。

龍應台表示,南門園區是精緻的博物館,未來小白宮可做為推廣教育、會議等多功能場域使用,而紅樓則是作為展示空間,開館展推出包括「百煉芬芳」樟腦產業與南門工場歷史常設展、「毛毛的洞洞國之旅─新農有機樂活玩」親子特展。

而園區內也有多處南門工場遺構、古蹟修復現地展示,民眾可以直接比對現場狀況與展示牌的說明,理解並想像南門園區過去的樣貌。
來源:中央社102年11月29日

台灣博物館南門園區

時空旅行特展座談會-邀請您12月18日再訪榮町辻利茶鋪

「時空旅行」(http://travelingintime.ith.sinica.edu.tw/)特展展期間,星巴克重慶門市(旅人三好德三郎開設的辻利茶舖原址)同步展出「衡陽路的老字號」展覽,本次特別邀請三好通弘先生(德三郎孫)重返家族昔日在臺北經營的辻利茶鋪,以學者引言及訪談方式,講述日治時期在臺的生活、就學經歷、兒時生活圈中的街區風貌,重溫戰爭結束前後的臺北景況,以及日人在戰後面臨遣返的遭遇。誠摯邀請您於12月18日一同再訪榮町辻利茶鋪,親臨現場感受跨時代的情感與記憶流轉。

時 間:2013年12月18日(三)14:30-16:30
地 點:臺北市重慶南路一段一零四號星巴克重慶門市三樓
主持人:謝 國 興 先生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與談人:
三好通弘 先生 (日本京都祇園辻利/茶寮都路里會長)
籠谷直人 先生 (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
鍾 淑 敏 女士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兼副所長)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說 明:活動無須報名,歡迎自由入場。檔案徵集故事請參見三好德三郎文書-跨時代的情感與記憶流轉來來來源

來源

逆轉勝:臺灣棒球特展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活動地點: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特展室
展期:2013-11-12 ~ 2014-05-18

棒球在臺灣,是許多人的生命經驗與共同記憶。

「逆轉勝:臺灣棒球特展」描繪百年來棒球熱潮如何傳播到臺灣,逐漸發展。透過嘉農建立了屬於臺灣人的棒球成就,藉由軟式棒球的普及開展了棒球的社會基礎,最終在一場場的國際賽中,凝聚臺灣人的認同與自信,終而打造了棒球的「國球」地位。

棒球是臺灣最為普及的大眾文化之一,對於臺灣棒球的研究與展示,正足以說明臺史博對於大眾歷史的關注。本特展展出許多珍貴文物與豐富的歷史照片,從早期球具、中華隊出現、到三冠王世代傲人的錦旗與獎座,以及臺灣之光-旅外球員的傑出表現,也透過一幕幕經典球賽影片,回顧臺灣在國際賽的精彩畫面和中職25年來的點點滴滴,並帶大家一同思考臺灣棒球的未來。

世界棒球村:那群打球的孩子們

棒球的起源在何處?在何時?棒球如何從美國傳遞到拉丁美洲,跨越太平洋來到東亞,進而進入臺灣?
這段由19世紀到20世紀的故事,說明了棒球熱情如何蔓延,也定位了臺灣棒球在世界中的位置。

回本壘的路

循著幽暗與光榮的國球足跡,奔馳於回本壘的路,看見臺灣人在棒球運動中,找到自信的歷史軌跡。
「開始的路」帶我們看見黯晦的殖民時代,由嘉農點燃的一點星光,那盞火苗歷經戰後的「轉折」,依靠民間社會的支持,棒球持續普及。紅葉少棒寫下的奇蹟,將棒球帶入高峰,宛如比賽中,攻佔二壘進入「得點圈」,棒球逐漸走向高峰成為國球。然而,耀眼的同時,卻也隱藏簽賭、過度訓練、假球等危機,看似棒球即將終結之際,我們依舊從動人的比賽中,尋得熱情,得以回到「終點 再出發」。

逆轉勝─從嘉農到紅葉

1931年嘉農棒球隊與1968年紅葉少棒隊,在眾人不曾預期不抱希望情形下,打敗對手締造佳績。臺灣棒球史上,勝戰何其多,但嘉農在不曾有過臺灣球員進軍日本時,踏上甲子園球場,而臺東紅葉則以最為困難的條件,力克被認為難以擊敗的對手─日本隊。相同的困境,一樣的匱乏,嘉農與紅葉最終贏得勝利,宛如扳回頹勢的逆轉勝。這樣的故事,發生在1931年,也再現於1968年,更成為臺灣棒球的核心精神。

冠軍的代價

1970年代,我國在世界少棒聯盟舉行的三級棒球賽事中,幾乎連年奪冠,一面面的世界冠軍錦旗,拼接出一段又一段令我們難忘的歷史,成為臺灣人的共同記憶。
然而,我們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臺灣棒球這四十年來的發展,充斥著菁英培訓、不重學業、賭局操弄等現象,棒球榮耀的背後,有著千瘡百孔的傷痕,值得我們省思。

圓夢 棒球之路

不論城鄉,不分族群,遍佈東南西北,甚至離島
臺灣各地都有群小朋友,
靠自己的力量,熱情、純真、積極的追逐棒球夢
我們應該想想,是否願為這群小朋友
守護一片純淨的棒球天空
讓幼苗在自由快樂中茁壯
走上這條圓夢的棒球之路
來源

履踪:臺灣原住民文獻圖畫特展
展期:2013/12/14~2014/05/19
陳列室:台北故宮博物院 展覽區一 104

臺灣是一座融匯多元族群、歷史與文化的島嶼,千百年前就已在這塊土地上墾殖衍茂的原住民,更是全島早期歷史舞臺上的重要角色。他們活躍於山林原野之間,擁有獨特的語言、技藝、服飾、樂舞、社會組織以及價值信仰,部分內涵猶且傳續至今,成為臺灣社會多元樣貌中最質樸淳厚的文化標誌。

有清一代,漢人大量移墾臺灣,清朝且是首度開啟與各地原住民頻繁接觸的中央政權。滿族以少數民族之姿入主中原,有關邊疆族裔的政策思維,較中國歷代周延且敏銳,其中亦含括對臺灣原住民的統御規畫。聖祖康熙曾經接見有才藝的原住民,乾隆皇帝也頒賜厚禮贈予前來賀壽的部落頭目。另一方面,清廷也嘗制訂嚴格的封禁政策,阻禁移民數量遽增的漢人任意入山開墾,致力維護原住民的生活畛域,直至同治十三年(1874)「牡丹社事件」後,方始弛禁。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清朝中央暨閩、臺各級文武要員之奏摺、文集頗豐,不乏關於臺灣原住民活動的珍貴記錄,可具體反映清朝官方對原住民的傳聞印象、互動經驗、政策理念,是瞭解近三百年臺灣原住民史地履踪的重要文獻。

本次特展以院藏古籍、檔案、輿圖、畫卷與契約文書為主,搭配商借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灣圖書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及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相關圖畫文獻,呈現十八、十九世紀臺灣原住民的多元風貌、清廷對臺灣的族群政策、原漢之間的互動關係,乃至外來過客所留下的圖影寫真,期以透過文物史料的展陳與解說,引領觀眾深入了解臺灣早期的風土環境、部落分布、風俗物產、文教信仰、衝突競爭,以及清季的開放山禁、推廣教育等措施。本院冀望觀眾能以開闊的胸懷覽照古今,諦思當代臺灣原住民獨特的精神文化,讓不同的族群在同一塊土地上互珍互重,協力並進。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