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研究平台

原「台灣史資訊交流站」,並擴大為台灣文、史、社會科學與藝術研究範疇的交流平台。

Browsing Posts in 口述史/回憶錄

台灣,打拼:康寧祥回憶錄

作者: 康寧祥/論述, 陳政農/撰稿
出版社:允晨文化
出版日期:2013/12/01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550元

從艋舺堀江町到國會殿堂
從加油站工人到入選《時代週刊》全球150位的未來領袖
康寧祥,《朝日新聞》推崇為台灣民主的見證者
《台灣,打拼》總結戰後台灣民主運動的劃時代鉅作

康寧祥從「黨外」運動到民主進步黨的成立,到台灣的民主化,幾經曲折坎坷之路,他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當時許多國內外政治觀察家認為,有朝一日康寧祥可以成為台灣的政治領導人。但是風雲際會的結果,後來居上的陳水扁成為總統,而康寧祥反而屈居其下。然而從歷史的觀點看,康寧祥對台灣民主化的影響,絕對不在陳水扁之下。很高興看到康寧祥先生出版了他的回憶錄,這位昔日台灣民主運動的重要推手,將為台灣的民主運動史、台灣的民主化過程留下珍貴的見證。要瞭解台灣民主化的過程,要瞭解台灣的政治變遷,就不能不看康寧祥這部回憶錄。
——李筱峰

在台灣真正稱得上「始終如一」的不多人裡,康寧祥可以說是一個質真價實的經典人物。他對台灣有著一種素直的情感關懷,他對自由民主更是執著不變。他對台灣人的主體認知,很有雖千萬人而吾獨往的壯志,雖然從一九六九年擔任台北市議員起,他已在台灣政壇四十餘年,但他的本色可謂毫無改變。在他一個人的身上,就縮影了上一個年代台灣民主運動波瀾壯濶大半的過程。

──康寧祥從政以來始終一貫的著重新知識分子的培養,過去在台灣發揮過知識分子領航作用的《台灣政論》、《八十年代》、《亞洲人》、《暖流》、《首都早報》都是他所創辦的。他培養出了一、兩個世代的新知識分子,一種新的文化認知因而在台灣形成。

《康寧祥回憶錄》的出版,乃是戰後台灣民主運動的一段總結,康寧祥無役不與,他是最有資格寫這段回憶的人,到了今天,深化民主的新的運動又到了再出發的時候,撫今追昔,康寧祥所做的貢獻更加歷歷在目,可供後人效法。老康,我們謝謝你!
——南方朔

作者簡介
康寧祥

學歷:
1957-1961 國立中興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法學士

經歷:
1962-1969 中國石油公司台灣營業處加油站加油工
1969-1972 台北市市議員
1972-1990 立法院立法委員
1975-1975 《台灣政論》雜誌創辦人
1979-1986 《八十年代》、《亞洲人》、《暖流》雜誌系列創辦人
1984-1985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訪問學者
1986-1988 民進黨中央常務委員
1989-1990 《首都早報》發行人
1990-1990 國是會議籌備委員及主席團主席
1990-2000 國家統一委員會委員
1991-1992 國民大會席團主席
1991-1993 國民大會代表
1991- 國際文經協會副會長
1993-2002 監察委員、國防委員會召集人
1994 經濟委員會召集人
1995 財政委員會召集人
1996 外交委員會召集人
1997 國防委員會召集人
1998 外交委員會召集人
2002/6-2003/2 國防部副部長
2003/2-2004/5 總統府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
2004/5-2008/5 總統府資政
2008-迄今財團法人台灣亞太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著作:
《問政三年》、《問政六年》、《憲政的危機》、《危機與希望》

陳政農
本名陳清喜
出生於台南縣歸仁鄉農家,上一個工作為印尼原物料出口商,之前是柬埔寨農場總經理,並曾在台灣多家媒體工作。

目錄
自 序 台灣.打拼
推薦序一 台灣民主化的推手 ◎李筱峰
推薦序二 老康,我們謝謝你! ◎南方朔
推薦序三 緬懷與崇敬——我對「台灣,打拼」最誠摯的推介 ◎管碧玲
壹 餅店的孩子
貳 從市議會到立法院
叁 從星星之火到遍地燎原
肆 從中壢事件到美麗島事件
伍 鳳凰浴火——黨外重生
陸 從國是會議到政黨輪替
柒 從國民大會到監察院
結 語 台灣不是一天造成的——台灣政局及其未來
後 記

來源

書名 / 日治時期臺灣人在滿洲國的生活經驗(口述歷史專刊8)

出版日期 / 2014-03-19
作者 / 許雪姬、黃子寧、林丁國訪問、藍瑩如、林丁國、黃子寧、鄭鳳凰、許雪姬、張英明記錄
類別 / 口述歷史
出版商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版次 / 初版
ISBN(精) 9789860397642
精裝500元
內文頁數 / 415

本書的10位受訪者中,有6位已經90多歲,有1位85歲,其餘都是第二代、第三代,亦即目前要找到去滿洲的第一代已相當困難。在滿洲的時間以謝秋涫、謝秋濤、謝久子在滿洲共二、三十年最久,而李水清、吳昌禮有七、八年,謝秋臨、黃文生兩年,涂南山和林恩魁最短。他們的滿洲經驗有益於研究建國大學;謝家人、黃家及其姻親的滿洲經驗,可進一步研究他們到滿洲的背景,及其對家族發展的影響。
來源

光復臺灣與戰後警政:「臺灣警察幹部訓練班」口述訪談紀錄

出版日期 / 2013-12-31
作者 / 蔡慧玉訪問、吳美慧記錄
類別 / 口述歷史
出版商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版次 / 初版
ISBN(精) 9789860399769
16k 精裝500元
內文頁數 / 444

「臺灣警察幹部訓練班」屬中央警官學校特科,計分四個班:講習班、學員班、學生班、初幹班,由於成立目的為接收臺灣地區的警政,招收對象以能說閩南語、客家話者為主。本書主題包括受訪者參與該班的個人動機、來臺接收警政的歷史背景、戰後臺灣的警政運作,尤其是戶政制度的施行要點,乃至對「二二八事件」的敘述,都為那個時代的觀點留下歷史紀錄。
來源

勿忘臺灣 落花夢

作者:張秀哲
出版社:衛城出版
出版日期:2013年02月27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8879355
裝訂:平裝
定價:280元

日治時期

●他曾豪氣以一圓日幣把中山北路豪宅租給中國當駐臺領事館
●他曾經與蔣渭水聯手阻止日本在臺灣開放買賣鴉片政策
●魯迅幫他翻譯的《國際勞動問題》寫序
●蔣渭水、杜聰明是他的結婚介紹人
●革命同志張深切說他,長得就像托洛茨基,如果除掉了少爺脾氣,便是一個好革命家

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後,對於十幾歲的張超英來說,父親張秀哲從此成為沉默的存在,他滿臉鬍子地被家族從警總營救出來後,從此封閉在自己的書房。一九四七年八月這本《「勿忘臺灣」落花夢》出版了,但很快又因故收回煙滅。此後的父親成為一個活死人,餘生抑鬱以終。

只有在《「勿忘臺灣」落花夢》裡,張秀哲是一個不同的父親,是個活躍的革命家。這本書裡,他如夢一樣地回憶了自己在一九二○、三○年代的年輕歲月,以熱情與豪氣在中國宣傳臺灣解放,反對殖民統治,即使入獄也未曾後悔。他交遊廣闊,在廣州組織「臺灣革命青年團」,與魯迅、郭沫若、戴季陶、甘乃光往來,自費印行小冊《勿忘臺灣》與雜誌《臺灣先鋒》,革命是他的事業。

《「勿忘臺灣」落花夢》重新出版,彷彿是皆已離世的父子兩人,透過出版繼續在時空對話,其中更有許多珍貴的一手文獻,可以窺見當時日治時期臺灣知識份子的心靈世界,以及對日本、中國的觀察。張秀哲自己在書中緒言提道,這本書是「臺灣解放運動的一頁史實速寫」,「在已往數十年來,是不能在臺灣自由公開赤裸裸的寫出來!況且先前在帝國主義者蠻行統治的時代,極端壓制之下,都是沒有機會公開發表的,而同志們都星散了,也沒人肯用功寫出來的。」如今,就是它再度現身的時刻,也是張超英心中真正父親的復活。

本書特色
本書是日本時期臺灣知識份子的第一手文獻。

作者簡介
張秀哲(1905~1982)
本名張月澄,父親張聰明因開採煤礦致富,《宮前町九十番地》作者張超英為其子。十三歲就赴日本京都留學,返臺後入日人專屬臺北一中(現今建國中學),後再赴香港英人創辦的拔萃書院,大學入美國人主辦的嶺南大學,以及廣州中山大學法科政治系就讀。在廣州期間,與臺灣青年組成廣東臺灣革命青年團,在中國進行臺灣反殖民抗日運動。一九二七年在上海遭日人逮捕入獄一年多,受到監視與禁足。解禁後再度前往中國,遇一二八事變,轉往日本在東京帝大神川彥松研究室擔任研究員,寫下《國民政府的外交及外交行政》一書。二戰結束後,張秀哲到長官公署工礦處底下的紡織公司任職,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以「叛亂嫌疑」被逮捕入獄,經家族營救後獲釋。一九四七年八月出版《「勿忘臺灣」落花夢》一書,但又因故回收湮滅。

来源

噶瑪蘭二二八:宜蘭228口述歷史

作者:張文義、沈秀華
出版社: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吳氏總經
出版日期:2013年02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8711396
裝訂:平裝
定價:300元

歷史研究的目的在於以文獻證據求得歷史的真相,而「口述歷史」正是歷史真相尚未泯滅之前最佳的「活證據」。

本書內容以1947年宜蘭地區228事件的當事人及其遺族和見證者為口述歷史的訪談對象,受訪者總共二十六位,受難家屬有十三位,見證者有十三位。透過當事人、或其遺族、見證者的親自口述,詳實記錄事件的背景、人物、時間和過程,為228事件求得歷史的真相。

作者簡介
沈秀華

1964年生,台灣宜蘭人。
美國堪薩斯大學社會學博士。
現任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

張文義
1960年生於台東知本。
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畢業。
現任蘭陽技術學院助理教授。

舊版新印的心情_張炎憲序
文/張炎憲(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秘書長)

轉眼間,已過了二十年。回首往事,歷歷在前。
當初,我抱著不追究二二八歷史真相,則無法了解戰後台灣歷史,無法體會台灣人的深沉感情,而投入追尋二二八的行列。
一九八七年,二二八平反運動展開之後,我常在台下聆聽台上講者訴說二二八的親身經驗,同時也認識許多二二八的受難者以及關懷者。當他們述說往事,談到傷心處,他們落淚,我也跟著流下眼淚。我心想這人世間怎會有這樣殘忍蠻橫的政府,濫殺民眾,卻死不認錯,反而怪罪民眾,不止強迫噤聲,還歪曲事實,推卸責任。
我決心投入二二八口述訪談之後,數十年來我訪問過很多人,聽過很多悲傷的故事,有時悲痛得想要放棄,但不久又重拾勇氣,繼續做下去,因我相信唯有在最悲痛的地方,重新站起來,才能脫離苦難,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
二十多年來,台灣社會確實有很大的改變。從前二二八是社會上最大禁忌,今日已出土許多史料,可以公開討論研究;過去二二八受難者家屬接受訪問時多充滿恐懼猜疑,深怕國民黨再次報 復,今日則敢公開向國民黨提出控訴,要求黨產賠償;昔日國民黨政府宣傳二二八是暴動,參與者是暴民,今日則是執政者無道,人民抗爭有理。今昔之比,是台灣的進步,也是台灣人逐漸走出悲情,建立自信,建立自我的表現。
想起昔日從事二二八口述訪問時的時代氛圍,看到今日台灣人逐漸恢復信心,我有無限感觸,既感動又感恩,有幸能在二二八平反過程中共同走過重建歷史的歲月。
自從自立晚報出版部結束營業之後,本會仍不時接獲關心二二八的讀者來電詢問這幾本書,因此我們乃重新複刻出版這幾本二二八口述訪問記錄。看到舊版新印,勾起我昔日記憶,回想當年那股熱情與堅持,看到今日轉型正義困難重重,二二八仍有未竟之業,心中期盼有志者繼續攜手努力,使台灣早日成為充滿正義與和平的國家。
來源

流麻溝十五號-綠島女生分隊及其他

出版社: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作者:曹欽榮、林芳微 採訪整理
定價:450
ISBN:9789574454969
出版年份:2012
裝訂:平裝
總頁數:544

「流麻溝十五號」是綠島思想犯共同的戶籍所在地。
一九五○年代初,綠島新生訓導處曾經關過一批女思想犯,她們稱為「綠島女生分隊」。

一九五○年代的台灣,一個有「思想犯」的年代。
六名年輕女性白白失去了青春、自由,甚至生命。

張常美 省立台中商職一年級
黃秋爽 台北靜修女中三年級
張金杏 彰化大肚國小老師
陳勤 台北福星國小老師
藍張阿冬 女兒一歲襁褓中
施水環 台北郵電局職員

她是優秀的中學生、未來充滿希望;她是單純的家庭主婦、正期待著新生命的到來;她是有錢人家大小姐、過著無憂無慮的少女生活。五○年代的某一天,她們突然被收押禁見,輾轉牢獄,甚至遠送綠島,人生就此變了調。

無法想像的監獄生活,出獄之日遙遙無期,對家人親友的掛念、對未來的茫然,衝擊著她們失去自由的心靈。出獄後,面對社會的歧視與生活的困苦,拼命求得一席之地。

六十年後,我們終於聽到阿嬤們親口講出這些故事,透過僅存的書信、照片、記憶,帶我們回到那個荒謬的年代,一段如此獨特的女性生命史。

張常美──無辜的九十九人
老蔣說:「寧可錯殺一百個,也不要放掉一個」,我就是其中的九十九個。

黃秋爽──我家七人被抓
我被判刑時,沒有拿到判決書,我爸爸也沒有判決書,因為家沒了,沒地址可以寄。

張金杏──岩石縫長出的小草
我這個政治犯絕對要做給你看,我絕對要比那些沒有被關的人更厲害、做得更好,就是要走出來給你看。

陳勤──天空在屋頂的那一端
原本期待燦爛歲月的未來,不料婚後不久即遭無妄之災,身繫囹圄五年六個月又十六天。

藍張阿冬、藍芸若──帶著一歲女兒入獄
他們來抓時,女兒才一歲多,我正抱著她餵奶,看他們一堆人進來,我的腳就軟了,手還抱著女兒吃奶。

施水環──辭別尊顏,無日不思
當每晚夢見慈祥的媽媽跪在神前為了您兒女祈禱,我眼淚暗暗地濕透了枕頭,只有您的來信,無時在我的身,入睡前一定拿起重念一遍。
來源

海外台獨運動相關人物口述史 續篇

類型:口述歷史叢書
訪問/陳儀深
紀錄/林東璟‧鄭毓嫻‧吳佩謙‧周維朋‧簡佳慧‧曾韋禎
出版年: 2012-12
平裝本:500元
頁數:587
開本: 16 開

本書係2009年出版《海外台獨運動相關人物口述史》的續篇,計收錄日本方面三篇、美國方面十二篇、歐洲方面一篇。海外台獨運動的構成可以分成「理論」、「行動」、「組織工作」三個部份,除了史明、黃昭堂是全方位的,戴天昭、陳隆志、張旭成、范良信比較是第一類,陳榮成、王幸男、郭清江、賴文雄、鄭欣比較是第二類,蔡同榮、羅福全、陳希寬、張信堂比較是第三類。舉例言之,王幸男獨自進行「郵包炸彈案」、郭清江在1979年美麗島事件前後以南加州人權協會會長的身分發動抗議甚至搗毀洛杉磯領事館、賴文雄參加刺蔣案的籌備,都顯然是「行動型」人物;蔡同榮、羅福全在組織裡的代表性毋庸辭費。本書的受訪者大都在一九三0、四0年代出生,五0、六0年代出國,現在已經是七、八十歲的老人了。這一群人的晚年雖然看到民進黨執政,但是從民族主義運動的角度而言他們顯然不會滿意。他們創造的價值和榮光使他們自然而然形成特殊的「族群」,讓其他渾噩過日的世代或族群感到汗顏。

來源

《澎湖煙台聯中冤獄案口述歷史》

類型:口述歷史叢書
訪問:許文堂
紀錄:鐘玉霞‧簡佳慧‧辛明芳‧王景玲‧周維朋
出版年: 2012-11
平裝本:250元
頁數:243
開本: 16 開

1949年,山東煙台聯中校長張敏之帶領五千多名中學生躲避共黨赤禍,從山東輾轉撤到澎湖,7月13日,澎防部集合流亡學生強行編兵。張敏之爭取學生就學權利,反遭炮製「匪諜」冤案。校長張敏之、鄒鑑及五位學生劉永祥、譚茂基、明同樂、張世能、王光耀,以「匪諜」罪名遭槍斃,另有王子彝、尹廣居兩位學生死於獄中。此外,尚有百多名學生被捕,移送感訓,是為山東煙台聯中冤案。

來源

綠島老同學檔案

作者:龍紹瑞
出版社:人間
出版日期:2013年02月02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6777547
裝訂:平裝
定價:360元

本書分成兩個部分,「老同學印象記」是龍紹瑞先生對於政治犯行誼的紀錄,「賴丁旺回憶錄」則是龍紹瑞訪談賴丁旺的紀錄。其中深刻地記載「老同學」之間的相處、互相扶持的情景。從這本書可以看出五O年代台灣左翼老政治犯傳達出的政治、社會面向,以及從中所帶出的人事的道理。

「老同學」是五O年代台灣左翼老政治犯彼此之間的稱呼。不論他們在綠島關押多久,他們認為,綠島是他們一生學習的最重要的地方。他們彷彿在那邊上了大學,從五年、十年,到二十年、三十年,時間長短不等,但學習到許多知識以及做人做事的道理,最重要的是,學習到人生需要有理想與堅持,這一點是大家都一樣的。賴丁旺出生於貧農家庭,只讀了日本時代的公學校,就必需自力謀生。憑著他的積極向上、刻苦努力和善於交朋友,光復初期已被地方的有力人士推薦為代理鄉長。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在白色恐怖的氣氛下,他卻被誣告參加匪黨,在找不到任何證據的情況下判刑十年。要是別人,可能會呼天搶地,怨天尤人。但他卻在綠島的十年中,誠心誠意的跟他所佩服的左翼政治犯悉心學習,終於了解了中國革命的意義。出獄以後,雖然必須在最艱難的條件下謀生,但還是把握機會學習,隨時掌握國際資訊,並且注意中國的發展。

作者簡介
龍紹瑞

祖籍江西省永新縣,1955年出生於台灣高雄;淡江大學機械系畢業,曾擔任機械工程師。

《台中榮民總醫院三十載——口述歷史回顧 上篇:歷任院長、副院長》

訪問/游鑑明‧黃克武‧張力‧潘光哲‧林志宏‧沈懷玉‧張淑卿‧洪德先‧陳素真
紀錄/周維朋‧林東璟‧李品寬‧簡佳慧‧柯小菁‧林易澄
出版者: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出版年: 2012-10
平裝本:600元
頁數:665
開本: 16 開

台中榮民總醫院自1982年創院以來,迄今已三十載,在台灣中部地區是最大的醫療中心,不論醫學制度的創立、醫療技術的研發創新、教學研究、人才培育、醫務管理、災難醫療救援、援外醫療等方面,都有傲人的成績,而且發展也是多元的、全面的。本書透過十三位歷任院長、副院長的口述回顧,完整的呈現醫院創建的蓽路藍縷、發展過程的突破、在中部地區所扮演的角色。同時他們也敘述個人的求學經驗、專業領域的研發、個人的醫事生涯,從中不僅可了解台中榮民總醫院、榮民醫療體系的歷史,也可藉由多元的聲音,一窺台灣或中國部分地區的醫療史,是一部具有史料與可讀性的口述歷史。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