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研究平台

原「台灣史資訊交流站」,並擴大為台灣文、史、社會科學與藝術研究範疇的交流平台。

Browsing Posts in 資料庫

2013年臺北市政府都發局推出『臺北市歷史圖資展示系統』深獲各界好評;2014年更進一步推出新版(V.1.1版)。此次改版主要增加民國80年迄今台北市各版次千分之一數值地形圖資料,並針對系統使用介面友善化,提供各歷史圖資測繪相關背景資訊供使用者參考。 該系統提供台北市歷年大比例尺地形圖與高解析度影像,不論圖資精度、更新頻率以及歷史圖層豐富度皆為全台之冠,使用者可以任意套疊組合或比對不同時期圖資,將可以衍生很多樣的加值應用或研究議題。

來源:地圖與遙測數位典藏計畫

全臺詩博覽資料庫

資料來源: 報紙:台灣日日新報、台灣民報
期刊:詩報、台灣教育會雜誌、警友、台灣鐵道等30種期刊
收錄時間: 以日治時期詩作為主,最早回溯至17世紀
版本型態: Intranet / Internet線上版
資料類型: 全文
系統建置: 漢珍資訊系統公司
行銷/代理: 漢珍數位圖書公司

台灣詩文學探索與發現 17-20世紀在臺翰墨文人智慧結晶

豐富詩學內容:
– 收錄詩文:近體詩、古詩、樂府、詩鐘…….等全文。
– 收錄內容:臺灣的人、事、時、地、物。
– 收錄詩家:臺灣出生或曾經旅臺、寓臺人士達數千人。
– 收錄來源:《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民報》兩種報紙,《詩報》、《臺灣教育會雜誌》等40多種期刊。
– 收錄數量:逾28萬首,總字數2700萬字以上。
– 註錄欄位:題名、作者、詩文、序文、註文、評文,另含作品出處,版本資訊等。

continue reading…

林業試驗所前身可溯至日治時期之台北苗圃、殖產局林業試驗場、中央研究所林業部及總督府林業試驗所等不同的體制,日治五十年間的林業研究,是台灣林業進入系統化及科學化研究的黃金時期,因而也積累了相當豐富的文獻、典籍及圖鑑,許多研究文獻,至今仍屬全台唯一的資料,實值得加以典藏保存。

2009年7月完成本所圖書館特藏資料數位化並建置本網站,以利永久典藏、學術研究、專業教學及通俗教育之用。數位化成果包含2008年完成「本草圖譜」95 冊、「有用植物圖說」3 冊、「坪井竹類圖譜」2冊、「櫻花圖譜」2 冊;2009年完成「北海道主要樹木圖譜」、「日本森林樹木圖譜」、「日本竹類圖譜」、「大日本有用森林圖」、「Monographie des melastomacees」、「Descriptio iconibus illustrata plantarum noverum vel minus cognitarum」、「The miscellaneous botanical works Vol. III Atlas of plates」、「Plates in illustration of a handbook to the Flora of Ceylon」及「台灣博物學會會報」計34卷252號;本年度(2010)完成「A Voyage to China and the East Indies」2冊、「重修植物名實圖考」38卷、「植物學雜誌」42卷504號、「台灣總督府林業試驗所報告」13號。數位化之資料內容可分為三類,第一為日治時期台灣林業相關文獻,其中包含台灣各地林業資源調查報告、林業政策史料及林業技術專論等典籍;第二為珍貴植物圖鑑及樹木材鑑,如「本草圖譜」95冊,本館為台灣唯一完整珍藏之處,而各類之植物圖譜、樹木圖譜等亦為典藏重點;第三則為世界林業發展之史料文獻,其中包含日本在20世紀初在各殖民地的林業資源調查報告,更有其時日本搜羅世界各地之林業西文期刊數十種。相較於其他典藏日籍林業文獻的圖書館,本館於史料的豐富度與完整性皆具相當的價值。

目前館藏最具代表性之圖書為上百冊的植物圖譜,其不但年代久遠,更兼具物種多樣性、歷史稀有性、學術研究性及藝術價值性等多重意義,內容包括有描繪有中國、日本、錫蘭、西班牙、中南美洲及澳洲等各地的植物圖繪;年代則可早溯至1770年,晚至1921年,幾乎都有百年歷史;更有多冊圖譜為全台唯一完整珍藏,目前已有部分申請國科會數位典藏計畫,將其數位化並建置資料庫,除為學術研究之用外,並期與社會大眾共享。

資料庫網址:http://literature.tfri.gov.tw/atlas/main.html

研究歷史,首重第一手史料。研究日治時期臺灣史,〈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檔案〉及個人或家族產生的日記,可說是不可或缺的基礎史料。但這些手稿類型的史料,因產生者個人的書寫習慣,往往形成諸多草寫、簡稱、略稱等情況,增加解讀的困難度。此時,由臺灣總督府編印,登載了府內單位、所屬機關及地方人員名錄的《臺灣總督府職員錄》,便成了解讀檔案的重要參考工具。

為提供研究者更便利的使用途徑,本(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經過數年的努力,以《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為主要標的,進行全文建檔與資料標準化等加值工作後,建置而成的「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即日起開放國內政府機構或學術單位所屬人員,憑e-mail申請帳號使用(以gov.tw或edu.tw結尾之電子信箱申請)。系統相關資訊如下:

一、收錄範圍
(一)內容:明治29年(1896)至昭和19年(1944),49個年度的臺灣總督府職員名錄,總計約95萬筆名錄資料,影像2萬餘幅。
(二)來源:本系統主要依據《臺灣總督府職員錄》進行建置,少數於國內未找到的年度,以日本內閣印刷局出版之《職員錄》補之。

二、系統特色
(一)功能方面
1. 本系統除可瀏覽、查檢職員錄中基本人名、單位名稱外,可進行人物比較,並將比較結果匯出、列印或轉寄等。
2. 除提供進階查詢、後分類、電子書影像調閱、延伸查詢等功能外,並開放線上勘誤,歡迎使用者回饋。
(二)內容方面
1. 本系統特別貼心整理出不同主題的專題名錄,提供使用者參考。
2. 可與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等公家檔案互相參照比對,而部分職員錄中所包含的本籍資訊,更是極為獨特之資料,值得多加利用。

三、其他說明
有關系統詳細收錄資料內容,以及使用之注意事項,請詳閱「常見問題」!
歡迎舊雨新知連線至「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系統使用!
本文來源

本次於「日治時期臺灣研究古籍資料庫」新開放的《財團法人暹羅協會々報》,係由日本財團法人暹羅協會出版,於1935年3月15日發刊。內容收錄暹羅的歷史、軍事政治、財經、產業動態、文化教育、以及外交關係等記事,以及日本與暹羅雙方交流的各項訊息。發行至第15號後,因暹羅協會改組為日本タイ協會,自1939年9月29日刊行的第16號起,正式更改刊名為《財團法人日本タイ協會々報》。1944年8月30日,發行最末號第41號。本次開放之篇目計有2,249筆,合計影幅共2,584頁。
此外,本次亦增補期刊,共15種,分別別為《海運》、《地理學研究》、《同仁會醫學雜誌》、《國際評論》、《南方情勢》、《南方》、《軍政公報》、《南洋及日本人》、《調查及資料彙報》、《國語運動》、《經濟月報》、《移民情報》、《台灣總督府工業研究所報告》、《教育》、《拓務時報》,共計篇目2,472筆,影像6,312幅。

(2012-04-25 數位典藏與學習之海外推展暨國際合作計畫
來源

《臺灣總督田健治郎日記》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出版品,於2010年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透過「臺灣文史資源海外徵集與國際合作計畫」取得記主哲孫田敏夫先生與執行編輯鍾淑敏老師的授權同意,隔年(2011)經由執行「臺灣日記知識庫建置與推廣計畫」,將其全文及註解內容完成數位加值工作並收錄於「臺灣日記知識庫」。日記年代始於大正8年(1919),終於大正12年(1923),共計1,461篇、61萬字,歡迎各界多加利用。

田健治郎(1855-1930)為臺灣第一任文官總督,日本兵庫縣人,有深厚的漢學學養,歷任神奈川縣警部長、遞信次官兼鐵道局長、眾議員、貴族院議員、遞信大臣等。1919年10月膺任臺灣首任文官總督,1923年關東大地震後,轉任農商務大臣,1926年出任樞密顧問官。總督四年(1919-1923)任內,標榜以「內地延長主義」作為統治方針,並推動許多重大改革,如:改革地方制度、准許臺日人通婚、廢除笞刑、解決六三法問題、改革教育制度、開放臺日人共學、開啟任用臺人擔任高等文官之始、展開向南洋發展計畫及臺灣史料編纂事業等,均為今日研究日治時期殖民行政重要的課題。

臺灣總督田健治郎自1890年開始每日以漢文書寫日記,前後長達40年,篇幅可觀。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出版的《臺灣總督田健治郎日記》,為其任臺灣總督時期的紀錄,時間始於1919年10月1日,止於1923年9月30日。日治時期19任臺灣總督中,只有田總督留下治臺完整的日記,加之以漢文書寫,舉凡日常坐臥進退、對實務之意見等,盡在其中,實為研究近代日本、臺灣史事珍貴的第一手史料。

歡迎舊雨新知連線至「臺灣日記知識庫」檢索利用。

(2012-04-25 數位典藏與學習之海外推展暨國際合作計畫)
來源

「表演藝術百年史」維基百科網站,是一個線上開放的平台,以詞條的方式編寫、記錄中華民國百年表演藝術之發展,旨在建構台灣表演藝術史觀的基礎工程,希望留下第一手的史料。本站由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國家兩廳院建立,於2012年2月啟用,開放全民共同參與,冀其日趨完整。

  • 拋磚引玉.共建歷史

劇場演出是「轉瞬消逝的藝術」,史料記錄保存不易,但藝術記錄的基礎工程卻是推動表演藝術不可或缺的一環。2012年是國家兩廳院的第25周年、也是《PAR表演藝術》雜誌創刊20周年的歡慶時刻,我們意識到表演藝術是由演出者與觀眾共創的成就,這個藝術資產也應由全體共同建置、共同保存。創設「表演藝術百年史」維基百科網站之念因此而逐漸形成。

本網站2011年在慶祝建國百年之時開始構思、策畫,歷經內部多次的會議討論,最終決定以「維基百科」的網站模式架構建立,而在近一年多的資料整合及網站整備後,於2012,民國101年2月16日正式開站與網友見面。開站之初是以國家兩廳院累積25年之史料典藏、《表演藝術年鑑》、《表演藝術實錄》及兩廳院售票網的資料為基底,開站後即開放全民共同參與,凡是對台灣表演藝術發展有興趣、有資料的朋友,皆可以參與編寫工作。

  • 科技接軌.藝訊遠播

中華民國百年表演藝術史涵蓋甚廣,若僅以兩廳院或任何單一研究單位進行編纂均難免有閉門造車之虞。但拜網路資訊科技之賜,本站得以「維基百科」模式,運用兩廳院累積25年之數萬筆數位典藏資料為基礎,先架構中華民國近四分之一世紀可謂表演藝術盛世之發展。《PAR表演藝術》雜誌亦將廣邀各藝文團隊共襄盛舉,參與意見,逐步充實內容,盼能整合各團隊成立至今之史料與演出相關資料、藝術家生平等資料,共同為這項藝術記錄工程而努力。此外,也歡迎所有表演藝術愛好者參與,以開放全民共同參與編修的方式,為台灣的表演藝術留下精采的紀錄,與作為日後研究及推廣表演藝術之參考依據。

  • 開站首批建入「表演藝術百年史」維基網站基礎資料包含:

國家兩廳院演藝術圖書館演出節目資料數位化內容:1987年至今。
兩廳院售票網演出節目資料:2005年至今。
《PAR表演藝術》雜誌每月焦點:1992年至今。
《中華民國表演藝術年鑑》:1995-2009年,共15本。
《表演藝術實錄》:2000-2009年,共10本。

基於Wiki的開放精神,本站是一個對所有人開放的線上共有資源,允許任何人創建和修改內容,透過協同合作方式完成頁面編寫。我們會盡可能對站內所編寫之資料善盡查證之責,並刪除可能出現的惡意的扭曲或攻擊,為此將籌組成立「審查委員會」,名單人選涵蓋「音樂」、「舞蹈」、「戲劇」、「戲曲」表演藝術各類專家學者,並定期檢視、更正網站內容,但由於wiki模式具有隨時可在網路上經由參與者的增刪而變動的特質,兩廳院或本站審查委員會並無法對呈現之內容負任何責任。我們期盼所有使用者本於愛護表演藝術及維護文化史料之善意,共同增益本站內容,並儘可能維護資料之正確性。

來源:「表演藝術百年史」維基百科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