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研究平台

原「台灣史資訊交流站」,並擴大為台灣文、史、社會科學與藝術研究範疇的交流平台。

Browsing Posts in 出版資訊

臺北市立動物園百年史

作者:徐聖凱撰述
出版單位:臺北市立動物園
出版時間:2014年10月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500元

ISBN:978-986-04-2413-3
GPN:1010301813
規格:軟精裝∕400頁∕23.3×30.5cm
∕全彩∕初版

動物園原本是帝王、貴族或富豪豢養珍奇動物,以滿足其好奇心或展示權力財富的地方,西方在17、18世紀開始將動物園開放給一般民眾參觀,動物園逐漸成為民眾觀賞野生動物的地方設施。而日本在19世紀文明開化的過程中,向西方學習模仿而設立了象徵近代化與文明化的動物園,並隨著日本統治臺灣,在臺灣引進成立了臺灣第一座大型動物園「圓山動物園」。
圓山動物園是日治時期延續至戰後最久遠的首座大型動物園,她經歷了日本的統治、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衝擊、戰後初期的困頓、70年代的現代化轉折,在1986年畫下休止符,結束長達72年的圓山時期,同時開啟「木柵動物園」的篇章─一個全新的現代化動物園。本書以歷史學的方法,記錄臺北市立動物園如何從一個地方上的前近代動物園,走向一座國際級的現代化動物園,文字力求淺顯,搭配四百多幅圖片,提供民眾一個適合閱讀、認識動物園的歷史讀物。同時於書末保留學術性的引證出處,使撰述內容有據可循。
動物園不只是個觀賞動物的場所,而是跟臺灣社會密不可分的大眾公共設施。作者指出,圓山動物園在日治時期被稱為市民休憩的聖域,是最適合民眾休憩的公共空間,她也是藝文人士的想像力來源,當時的人們把參觀動物園、或動物園裡的動物當成創作題材,以動物園為主題的課文,也開始出現在官訂教科書裡。戰後二十餘年的動物表演時期,動物園儼然是個遊樂的世界,每年湧入300萬人次的遊客量,成為臺灣人非到不可的地方。木柵動物園在娛樂之外,將物種保育及生態教育當作發展目標,同時更新展示手法並提升動物福祉,引進明星動物,為社會散播溫馨和諧的訊息,或者是生態保育的觀念。於是這部動物園史,不只是動物園的歷史,她側記了臺灣社會百年的發展,敘述了動物園與社會的互動,也記錄了人類與動物關係的演變。

作者簡介:
徐聖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主要著作:《日治時期臺北高等學校與菁英養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黃伯超先生傳:臺灣營養學研究領航人.本土醫學教育改革先驅》(前衛出版社)

目錄:

前言
第壹篇 日治時期的圓山動物園(1914-1945)
第一章 圓山動物園的誕生
動物園出現以前:圖像、標本、小型飼育場與巡迴藝人
苗圃的「臺北動物園」與本土動物
日本巡迴動物園帶來珍禽異獸
誕生於圓山公園的民營圓山動物園
收購官營:整修擴張與正式開園

第二章 臺灣最早的動物園
組織規制及遊客管理辦法
設施與遊園地圖
動物的繁殖、醫療、脫逃與製成標本
對外的動物交流

第三章 動物離我們很近:1930年代娛樂性質的強化
夜間開園、慰靈祭與動物表演
作為市民休憩的「聖域」
作為藝文創作與想像力的來源

第四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衝擊
戰爭與動物園
處死猛獸及大型動物

第貳篇 戰後的圓山動物園(1945-1986)
第五章 困境中重生:由動物表演建立人聲鼎沸的樂園
重建與動物表演
從延續中緩步更新的舊園

第六章 四大功能的萌芽:1970年代轉向制度化與現代化
老園的沉痾
現代化轉折
教育活動起步:國內最早的社教機構志工團隊
研究及保育觀念的初生
動物醫療及國際交流的發韌

第七章 搬家總動員
籌遷木柵
告別圓山

第參篇 現代化的木柵動物園(1986-2014)
第八章 走入國際
成長的十年
晉身世界級的大動物園

第九章 建立動物園的價值
以保育教育為核心的生態教育
成為國際聯合保育工作網的一員
動物為人,人為動物
傳遞溫馨和諧的訊息

第十章 未來:沒有完工的一天

總結:臺北市立動物園一世紀的變遷

附錄
附錄一 中日文動物名稱對照表
附錄二 機關名稱、歷任園長、主要編制
附錄三 歷年動物飼育數
附錄四 歷年遊客人數與票價
附錄五 臺北市立動物園大事年表
各章註腳
徵引文獻

◎相關事項:本書同時出版英文版簡史電子書(光碟)

來源

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上)(下)( 上下冊不分售 )

近藤正己 著
林詩庭 譯

2014年09月
出版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叢書系列: 臺灣研究叢書 3,4
ISBN: 978-986-350-032-2
GPN: 1010301554
平裝 / 21*14.8cm / 744頁 / 單色(黑) / 中文
定價: 650 元

臺灣如何在日本殖民統治之下被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
在戰後又為何走向「光復」,而非「獨立」?本書以史家的眼光提出最精到的說明。
本書的中譯雖屬「遲來」,卻恰好證實近二十年之相關研究,無一超越本書。

本書是第一部對日治臺灣後期的戰時社會與政治,作系統性、全面性的研究之作。作者近藤正己教授不取前人慣常從日本帝國主義軍事失敗的角度,而是從「殖民地本身」的視角探討日本殖民統治的崩潰。本書指出,戰時的「總力戰」(總體戰)體制對殖民地臺灣的全面動員,是殖民統治崩潰的重要因素。

全書分為兩部(上、下冊),共十章,含圖表107個。第一部「戰時的殖民地統治結構」(第1章至第6章),論述臺灣自1930年代捲入總力戰體制的過程:臺灣軍部勢力抬頭、總督府南進,以及殖民政府如何從「人心」動員開始,把「人力與人命」驅至戰場,最後皇民化運動導致「殖民地主義的終結」。第二部「臺灣光復運動的展開」(第7章至第10章),則轉向追蹤在中國的臺灣人抗日政治勢力──臺灣義勇隊、中國國民黨臺灣黨部、臺灣革命同盟會,以及其重要人物如宋斐如、李友邦、翁俊明……,以了解為何臺灣在殖民地崩潰時,是走向「光復」而非「獨立」。作者在全書之兩部分別從日本在臺灣的殖民地戰時統治,以及臺灣人在中國進行的抗日運動這兩個深具歷史意義的面向,探究日本在臺灣殖民統治崩潰的完整樣貌。

豐富史料的運用,為本書另一特點。書中使用的第一手檔案文獻、公私文書,極為全面且多元,諸如日本內務省、外務省、臺灣總督府的各類檔案與文書,戶籍簿,中日文雜誌、報紙,相關人的日記、當事人訪談紀錄……綜觀全書,本書既有宏觀理論建構,亦有微觀精采描述,其詮釋觀點建立在紮實深厚的史料基礎之上。
閱讀本書,讀者定可感受到作者細究人事物的來龍去脈及其運用史料的細膩功力。特別是論及皇民化運動部分,揭示殖民政府是如何執行集體移住、改姓名、待遇改善、精神教化、軍夫動員等措施,以及其過程及成效,使讀者得以全面了解日本的皇民化措施,對臺灣當時及其後來所帶來的廣大影響。

本書的日文版自1996年出版後,就因其分析觀點與方法論一向為學界所重視,迄今仍為該研究領域的重要代表著作,為臺日雙方學術界設下深具指標意義的標竿。有評者認為,在此研究議題上,尚未有「新的研究超過本書」,當為篤論!

【作者簡介】
近藤正己

日本筑波大學文學博士,現為日本近畿大學文藝學部文化‧歷史學科主任教授,講授日本近現代史。其研究領域是以臺灣為中心的日本殖民地史。其著作有《總力戰 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殖民者的戰爭經驗──總督政治下的臺灣〉、《內海忠司日記1928-1939──日本帝國的官僚與殖民地臺灣》、《內海 忠司日記1940-1945──總力戰體制下的臺灣與殖民地官僚》等。

【譯者簡介】
林詩庭

臺南人,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畢,日本北海道大學法學碩士。大學時期即開始學術論文的日文翻譯;赴日留學後定居日本,持續從事英、日文筆譯及日文口譯工作,現為自由譯者。

來源

伊能嘉矩──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展開

陳偉智 著
2014年09月
出版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叢書系列: 臺灣研究先行者 1
ISBN: 978-986-350-034-6
GPN: 1010301596
平裝 / 21*14.8cm / 344頁 / 部分彩色 / 中文
定價: 350 元

歷史學者楊雲萍教授曾說,「臺灣研究的都市」的任一曲巷小路,
沒有一處沒有伊能嘉矩的「日影」的映照。
在日治時期、戰後初期乃至今日,伊能嘉矩當年的足跡,
確實影響了臺灣研究領域的每一個角落。

「學者、文人、著作家、奇才」,這是日本統治臺灣初期,在臺日人對伊能嘉矩的稱讚;歷來臺灣學者稱他是臺灣歷史研究的「金字塔」、「巨峰」、「奠基者」。 別號「臺史公」的伊能嘉矩,來自日本東北鄉村遠野,隨著近代日本帝國的擴張,來到臺灣,一步步展開其臺灣研究的踏查足跡。
伊能嘉矩集官員、人類學家、民俗學家、歷史學家與記者的身分於一身,本書即為其代表性傳記,是在帝國研究、概念史、人類學、以及東亞史等各領域之中極受矚目的新作。
本書透過對伊能嘉矩作品的分析,呈現他的一生及其所屬時代。更透過伊能嘉矩,追蹤當代臺灣歷史文化建構的殖民印跡。誠如作者所言,「回到伊能嘉矩的時代,是為了重新在當下透過伊能嘉矩看到我們這個時代」。
全書內容主要為伊能嘉矩的生平傳記,以及針對其作品及其學術思想研究的評論。書中附上百幅珍貴圖片,及表格、年譜、著作目錄等資料。
在生平傳記方面,作者陳偉智以其多年來對伊能嘉矩的研究,根據許多一手史料及《伊能嘉矩先生小傳》、「伊能嘉矩與臺灣研究」展覽資料等豐富資源,介紹伊能 嘉矩的人生經歷。在明治維新前一年誕生的伊能,其人生軌跡也隨著近代日本的展開與擴張,而有不同階段的發展。隨著近代日本發展,伊能嘉矩從遠野到東京,再 到臺灣,然後再回到遠野;在帝國中心的東京、內國鄉村遠野,以及海外擴張所獲的殖民地臺灣,展開其人生與知識探索的旅程。馬關條約之後,伊能嘉矩於 1895年動身來臺。在臺灣,伊能以臺灣總督府下層官員的身分,展開其「臺灣人類學」的研究計畫。他從事全島原住民調查,並出版臺灣歷史研究專著,成為臺 灣研究的知識權威。
在研究評論方面,作者藉由伊能的手稿、臺灣原住民歷史民族誌《臺灣蕃人事情》、臺灣歷史書寫作品《臺灣志》、《臺灣文化志》等,分析伊能的臺灣人類學構想、歷史文化理論以及各種學術思想。
歷史學家楊雲萍曾言:「臺灣研究的都市」的任一曲巷小路,沒有一處沒有伊能嘉矩的「日影」的映照,這句話充分說明了伊能嘉矩在臺灣研究領域的重要地位。在 殖民地時代曾經是臺灣通的伊能嘉矩,是臺灣研究近代知識生產的先行者。在戰後,伊能仍然繼續以或顯或隱的形式出現。換言之,雖然伊能嘉矩在來臺十年後離開 臺灣返回日本,並於1925年去世,但就其影響而言,伊能嘉矩其實從未離開臺灣。

【作者介紹】
陳偉智
美國紐約大學(NYU)歷史系博士候選人,臺大國際學程兼任講師,曾任宜蘭文獻委員會委員、國立宜蘭大學講師、紐約大學講師。專攻臺灣近代史、歷史與社會 理論、歷史人類學以及人類學史。曾發表〈知識與權力:伊能嘉矩與臺灣原住民研究〉、〈田代安定與《臺東殖民地預查報文》〉、〈自然史、人類學與臺灣近代 「種族」知識的建構〉、〈「患ったのは時代の病」――鶏籠生とその周辺〉、〈顏智在臺灣:1920年代臺灣反殖民運動的國際主義契機〉、〈戰爭、文化與世 界史:從吳新榮〈獻給決戰〉一詩探討新時間空間化的論述系譜〉等論文。共編著《伊能嘉矩與臺灣研究特展專刊》、《田代安定宜蘭調查史料研究》。

【目錄】

圖輯
「臺灣研究先行者」序言
前 言
第一章 遠野與臺灣:從鄉村到殖民地
一、從遠野到東京
二、從東京到臺灣
三、從臺灣回到遠野
四、位處帝國邊緣,以及再生
第二章 重層的知識網絡:「臺灣人類學」的構想
一、殖民遭逢的再現:平野秋夫與伊能嘉矩
二、人類學家的登臺:田代安定、伊能嘉矩與鳥居龍藏
三、東京人類學會與臺灣人類學會
四、臺灣人類學會的「人類的理學研究」
五、臺灣原住民研究的展開
六、臺灣漢人的調查構想與展開
第三章 族群分類知識的形成:殖民地人類學與《臺灣蕃人事情》
一、人群分類知識的建構
(一)生與熟
(二)平埔蕃的課題
(三)全島蕃人調查的登場
(四)修正與再現
二、族群分類知識的科學性宣稱
三、伊能人類學的延續
第四章 歷史知識的建構:臺灣史研究的展開
一、渡南觀光:來臺初期的臺灣史筆記
二、臺灣在世界之中
三、地理歷史教科書編纂
四、臺灣全志的登場
第五章 方法、田野、理論:伊能嘉矩的歷史文化理論
一、伊能的田野現場
(一)媒介:伊能的語言能力
(二)田野中的社會關係
二、殖民地人類學的田野、理論與權力
(一)分析方法與知識建構
(二)伊能的文化理論
(三)描述的與比較的民族誌
(四)從「人的人類」到「國的人類」
(五)公共歷史
(六)國族主義、進化主義與「異己」研究
第六章 影響與再生:殖民閱讀與後殖民挪用
一、影響
二、正典化
三、挪用與再生
四、公共歷史中的伊能嘉矩
結論
一、殖民地歷史民族誌的展開
二、「我們要前進」:伊能再踏查
後記
註解

附錄一 伊能嘉矩臺灣研究書籍著作目錄
附錄二 戰後伊能嘉矩臺灣研究書籍與論文:翻譯與復刻 1945-2013
附錄三 伊能嘉矩年譜
參考書目

來源

日本皇族的台灣行旅——蓬萊仙島菊花香

作者:陳煒翰
出版社:玉山社
頁數:260
開本:16.8cm x 21cm
ISBN書號:9789862940785
出版時間:2014-05-01
定價:$ 320 元

【推薦】
在這本題材特別的書中,皇族成員恢復了凡人本相,泡湯、賞景、喝牛奶,還會戳破「演很大」的教學展示,露出目瞪口呆的表情。歷史這樣讀,你能不喜歡嗎?——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詹素娟

本書最大的貢獻在於洞識皇室藉由視察與台灣「奉迎」的大戲,達成了治理的行銷與宣傳,並指出今日真真假假的「太子現象」和永遠的「造神運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所長 張素玢

本書讓一般讀者也能輕鬆一窺當時這些日本皇族,在台灣島內真實的次元突破旅遊的實況,確實是一本相當特別的歷史書籍,值得大家一起跟著作者走入這個時空,來一趟很特別的台灣之旅。——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 洪致文

【本書特色】
1.以歷史角度切入的另類旅遊書。
2.從食、衣、住、行各方面分析日本治台五十年間,二十七位皇族共三十四次台灣行旅的點滴,洞識當時治台官方以展示政績為主的「奉迎」大戲。
3.透過日本皇族的台灣之旅,看到當時台灣觀光景點與美食的特色,有些至今仍然留存延續,提供國人國內文化旅遊的參考。

【內容簡介】
吃著不同於日本料理的台菜,
提著燈籠的太子,
抓壁虎的親王,
玩扇子的王妃,
二十七位天照大神的子裔,
三十四趟名義不同的訪台之旅,
在台灣處於太陽旗下的五十年中,
上演了一場又一場各自盤算的「奉迎」大戲。
日本統治台灣五十年期間,被視為日本精神象徵的日本天皇家族,也不能免俗的來到這個國境之南的殖民地視察。從一九○一到一九四一年間,包括東宮太子裕仁在內,共有二十七位皇族、三十四次的台灣行旅。
他們來台的目的不同,規格不同,所到的地點也不同,而這當中的行程規劃,展現出各方的角力,而其留下的御跡,也成為台灣觀光的有力宣傳點。
作者運用本身的史學背景,將這三十四次的日本皇族台灣行旅作完整歸納,以淺顯略帶詼諧的文字書寫,帶領讀者進入那段日本皇族台灣Long Stay的歷史。

陳煒翰
台灣台北北投人。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
致力於將所學活用、推廣於日常生活中,著有《日本皇族的台灣行旅》、《次元突破!動漫迷的聖地巡禮》、《二次元旅行》、《台灣蒸氣火車紀行》(譯著)等書。單篇著作、攝影作品散見報章雜誌當中。
來源

島嶼浮世繪:日治臺灣的大眾生活

作者: 蔣竹山
出版社:蔚藍文化
出版日期:2014/04/20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420元

台灣人也許是全世界對日本這個國家感受最為複雜的一群人了。無論傾向親近或排斥,從台語裡的辭彙、日常生活習慣、建築、公共衛生制度等;都無法否定在這裡處處可見日本時代留下的印記。

本書透過三十六個關鍵詞、分別自七種方向切入,蔣竹山老師以知性之筆召喚沉睡在文獻資料裡的時代聲音,讓林獻堂、佐藤春夫、吳新榮等人親自現身,以其生命記憶的片段,帶領讀者體驗近百年前台灣島上生氣蓬勃的民生百態。

作者介紹
蔣竹山(1968-)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博士,現任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任人文社會學院大眾史學研究中心主任。主持熱門網站「新文化史部落格」及「大眾史學部落格」。著有《當代史學研究的趨勢、方法與實踐:從新文化史到全球史》。在學院專注史學研究之餘,也大力推動大眾史學工作。
相信史學應該是:「關於大眾的歷史、寫給大眾的歷史、大眾書寫的歷史」。新文化史部落格,目前閱覽人次已突破兩百萬。

目錄
前言

鳥瞰臺灣
1始政四十年記念博覽會:跟著林獻堂去旅行
2臺灣鳥瞰圖:吉田初三郎的「看見臺灣」
3島都:城市裡的二十四小時

帝國之眼與展示臺灣
4銅像:無所不在的意識形態
5行啟與奉迎:殖民地視察
6修學旅行:課堂外的新體驗
7內地旅行:觀看殖民母國
8始政紀念日:塑造國家認同

地景與記憶
9市區改正:當廟宇遇到都市計畫
10行道樹:打造南國風情
11公會堂:遍佈全台的市民集會場所
12圓山動物園:休閒與權力宰制的空間
13國立公園:從探險到休閒
14臺灣八景:票選新名勝
15史蹟與天然紀念物:臺灣也有美人魚
16吉野移民村:官營移民的典範
17地震:新竹、臺中州的創傷記憶

空間、休閒與大眾文化
18臺北鐵道旅館:頂級聚會新空間
19珈琲店:虛擬戀愛新感覺
20納涼會:現在夜市的前身
21暑熱:臺北的納涼好去處
22內臺航空:臺日交通新紀元
23傳書鳩:從娛樂到國防獻納
24麻雀:文青的最愛
25野球:打進甲子園的嘉農(KANO)棒球隊
26蓄音器:唱片與大眾娛樂

性/別臺灣
27女學生:理想結婚條件大公開
28登新高山:培養新國民的身體與精神
29服裝:洋裝與旗袍

舌尖上的臺灣
30江山樓:臺灣料理首選
31菓子業:味覺新感受
32喫茶店:臺灣茶聞名國際的功臣
33味素:文化的調味精

身體規訓與公共衛生
34南京蟲:消滅蟲蟲大作戰
35石鹼:化學肥皂的普及
36屈臣氏:原來天天都便宜早就有了

光復初期臺大校史研究(1945-1950)

李東華 著
2014年04月
平裝 / 21*14.8cm / 352頁 / 單色(黑) / 中文
出版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叢書系列: 史學叢書 4
ISBN: 978-986-350-006-3
GPN: 1010300442
定價: 350 元

欲了解臺灣近現代學術史的發展脈絡,從臺北帝國大學轉型為臺灣大學的第一個五年,是不可忽略的關鍵。

1945至1950年的光復初期,為臺北帝國大學轉型為臺灣大學的關鍵時期。在這段期間,臺灣大學因其地位特殊,不但內有各股勢力傾軋,外亦有政治勢力掣肘,同時也受到社會文化變遷的種種牽連。

本書是李東華教授生前力作,為其臺大校史研究的總結集。全書共收錄十篇文章,包括正文七篇、附錄「傅斯年相關研究」三篇,書中以光復初期的四位臺大校長及臺大文學院為主軸,以人事更迭、政策更張為經緯。

臺大首任校長羅宗洛,接收臺北帝大,除居間疏導臺籍生過激的民族情感,並勉力周旋於校內的各股勢力。他堅持學術理想,卻被迫捲入政治角力,屢受陳儀掣肘,終究志業難伸,掛冠求去。在陳儀主導下,陸志鴻、錢歌川分別接任校長、文學院長。陸校長任內,爆發了二二八事件,臺大校園難以置身其外,席捲的政治浪潮汩沒了林茂生教授。第三任校長莊長恭,任期雖短,非無抱負,但內外阻力大,用人亦遭非議,危局中陷於孤立無援,只能算是匆匆過場。傅斯年臨危受命出長臺大,四六事件是其任內的最大衝擊,然傅氏以維穩為先,在其任職的七百天中建立常規、提振校風,解決師資問題,為臺大的未來發展奠立基礎,惟其驟然辭世,改革未及深化。

1945至1950臺灣大學的歷史,非止於一校之歷史。當時臺大經歷的困境與衝突、過渡與轉折、傳承與創新,同時也是臺灣整體學術、教育、文化發展的縮影與精華。本書不但是認識臺大早期校史,也是了解當時臺灣學術史的最佳讀本。
來源

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共3冊)

作者: 陳翠蓮, 吳乃德, 胡慧玲
出版社:衛城出版
出版日期:2013/10/09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900元

一八九五 到 一九八六
這是一份臺灣的民主履歷
三個世代追尋的民主之花

從一八九五年成為日本殖民地到一九八六年民進黨成立,臺灣用不到百年的時間,跨越了民主的門檻,擁有合法反對黨的存在和公平競爭的選舉。這是民主轉型最核心的關鍵。

臺灣第一波民主運動發生於日本殖民統治之下。這一波民主運動是臺灣人追求現代性的起步,臺灣人透過殖民者,睜開了眼睛,認識了世界。隨著殖民者戰敗,臺灣第一波以啟蒙為主的民主運動也宣告結束,且在政權轉換的階段中,發生了二二八事件。

國府來臺後的獨裁統治,開啟了第二波民主運動。初期以外省籍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為中心,透過《自由中國》雜誌對威權獨裁提出言論挑戰,後來更與本土菁英合作企圖成立反對黨。這次的匯流最後因遭整肅宣告失敗。

然而隨著戰後世代的成長,第三波民主運動很快到來。不同於上一波民主運動,全面性的整肅和處罰未能讓民主運動消逝,反而讓獨裁政權失去正當性。更多人的參與讓民主運動更為茁壯,而人民的支持也更熱烈。當強力壓制無效,獨裁政權只有讓步。結局是,臺灣人終於獲得將近一百年的追求:民主、平等、自主、和尊嚴。

為什麼要述說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和其他民族相較,臺灣的民主運動並不特別壯烈,不特別曲折,也不特別艱難。不過這卻是我們自己的故事,讓我們得以面對過去,明瞭歷史並非必然,也得以在面對未來時不致失去信心。

卷一 自治的夢想 陳翠蓮

一九二○年代日本大正時期,解放的思潮影響著亞洲各國青年,在那個臺灣識字率只有三.九%的年代,已有一批在日本留學的臺灣知識青年,喊出「臺灣是臺灣人的臺灣」,成立臺灣文化協會,發起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從日治到二戰後的二二八事件,是臺灣追尋自治之夢的時期。

卷二 自由的挫敗 吳乃德

嚴重族群衝突的二二八事件才過了十多年,外省與本省的知識菁英與政治人物,這兩批分別代表中國自由主義與反日本殖民運動的要角,卻能共同努力籌組反對黨,確實難以想像。雖然組黨以遭逮捕、失敗收場,但這份共同的政治遺囑將由下一階段的黨外運動繼承。

卷三 民主的浪潮 胡慧玲

七○年代起,面對險峻的國際情勢和毫不鬆手的獨裁統治,黨外人士一波波抗爭,也一波波受難,血雨腥風不斷。中壢事件、美麗島事件、林宅滅門血案、陳文成、鄭南榕、黑名單,是這個時代重要的關鍵字。從社會到校園,臺灣上下裡外都在民主改革的浪潮中奮勇向前。爭自決到爭民主,臺灣百年追求,終有成果。

作者簡介
陳翠蓮

臺灣大學政治學博士,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曾任自立晚報記者,主要研究領域為日治時期臺灣政治史、戰後臺灣政治史。已出版《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相》、《戰後臺灣人權史》(合著)、《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合著)、《臺灣人的抵抗與認同,一九二○~一九五○》等。

吳乃德
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曾任黨外雜誌《新潮流》編輯,美國安娜堡密西根大學社會系訪問副教授,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合聘教授,「臺灣政治學會」創會會長。

胡慧玲
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曾任職《自由時代》雜誌社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著有《我喜歡這樣想你》、《島嶼愛戀》、《十字架之路——高俊明牧師回憶錄》等書。曾從事基隆地區和臺北地區二二八口述歷史採訪,合著《悲情車站二二八》等五書,以及合著《臺灣獨立運動的先聲─臺灣共和國》、《白色封印》、《在異鄉發現臺灣》。現任「上尚講堂」策畫人。

目錄
導言 我們共同的故事 吳乃德

卷一 自治的夢想 陳翠蓮
第一章 帝都的洗禮
第二章 抵抗的策略
第三章 在團結的旗幟下
第四章 想像文明臺灣
第五章 統治者的對策
第六章 走向階級運動
第七章 一網打盡
第八章 戰爭陰影下
第九章 迎接新時代
第十章 祖國來的殖民者
第十一章 全島起義
第十二章 夢碎

卷二 自由的挫敗 吳乃德
第一章 意外的反叛者
第二章 衝撞獨裁的言論火花
第三章 燃燒的民主思潮
第四章 獨裁體制,正面總攻擊
第五章 自由主義者的組黨之夢
第六章 啟動組黨:本土菁英重登歷史舞臺
第七章 民主星火彈滅
第八章 明天過後
第九章 文化禁錮中的沉悶時代
第十章 青春火燄繼續燃燒
第十一章 預告民主運動

卷三 民主的浪潮 胡慧玲
第一章 苦悶的臺灣
第二章 蔣氏父子
第三章 回歸本土
第四章 選舉萬歲
第五章 講沒完的政見
第六章 沒有黨名的黨
第七章 大逮捕
第八章 大審判
第九章 血雨腥風
第十章 黨外再起
第十一章 狂飆年代
第十二章 我思故你在
第十三章 組黨

故事的結尾:人的意志、人的價值 吳乃德
主要參考書目.致謝
臺灣民主百年大事記

來源:卷一卷二卷三

台灣,打拼:康寧祥回憶錄

作者: 康寧祥/論述, 陳政農/撰稿
出版社:允晨文化
出版日期:2013/12/01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550元

從艋舺堀江町到國會殿堂
從加油站工人到入選《時代週刊》全球150位的未來領袖
康寧祥,《朝日新聞》推崇為台灣民主的見證者
《台灣,打拼》總結戰後台灣民主運動的劃時代鉅作

康寧祥從「黨外」運動到民主進步黨的成立,到台灣的民主化,幾經曲折坎坷之路,他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當時許多國內外政治觀察家認為,有朝一日康寧祥可以成為台灣的政治領導人。但是風雲際會的結果,後來居上的陳水扁成為總統,而康寧祥反而屈居其下。然而從歷史的觀點看,康寧祥對台灣民主化的影響,絕對不在陳水扁之下。很高興看到康寧祥先生出版了他的回憶錄,這位昔日台灣民主運動的重要推手,將為台灣的民主運動史、台灣的民主化過程留下珍貴的見證。要瞭解台灣民主化的過程,要瞭解台灣的政治變遷,就不能不看康寧祥這部回憶錄。
——李筱峰

在台灣真正稱得上「始終如一」的不多人裡,康寧祥可以說是一個質真價實的經典人物。他對台灣有著一種素直的情感關懷,他對自由民主更是執著不變。他對台灣人的主體認知,很有雖千萬人而吾獨往的壯志,雖然從一九六九年擔任台北市議員起,他已在台灣政壇四十餘年,但他的本色可謂毫無改變。在他一個人的身上,就縮影了上一個年代台灣民主運動波瀾壯濶大半的過程。

──康寧祥從政以來始終一貫的著重新知識分子的培養,過去在台灣發揮過知識分子領航作用的《台灣政論》、《八十年代》、《亞洲人》、《暖流》、《首都早報》都是他所創辦的。他培養出了一、兩個世代的新知識分子,一種新的文化認知因而在台灣形成。

《康寧祥回憶錄》的出版,乃是戰後台灣民主運動的一段總結,康寧祥無役不與,他是最有資格寫這段回憶的人,到了今天,深化民主的新的運動又到了再出發的時候,撫今追昔,康寧祥所做的貢獻更加歷歷在目,可供後人效法。老康,我們謝謝你!
——南方朔

作者簡介
康寧祥

學歷:
1957-1961 國立中興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法學士

經歷:
1962-1969 中國石油公司台灣營業處加油站加油工
1969-1972 台北市市議員
1972-1990 立法院立法委員
1975-1975 《台灣政論》雜誌創辦人
1979-1986 《八十年代》、《亞洲人》、《暖流》雜誌系列創辦人
1984-1985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訪問學者
1986-1988 民進黨中央常務委員
1989-1990 《首都早報》發行人
1990-1990 國是會議籌備委員及主席團主席
1990-2000 國家統一委員會委員
1991-1992 國民大會席團主席
1991-1993 國民大會代表
1991- 國際文經協會副會長
1993-2002 監察委員、國防委員會召集人
1994 經濟委員會召集人
1995 財政委員會召集人
1996 外交委員會召集人
1997 國防委員會召集人
1998 外交委員會召集人
2002/6-2003/2 國防部副部長
2003/2-2004/5 總統府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
2004/5-2008/5 總統府資政
2008-迄今財團法人台灣亞太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著作:
《問政三年》、《問政六年》、《憲政的危機》、《危機與希望》

陳政農
本名陳清喜
出生於台南縣歸仁鄉農家,上一個工作為印尼原物料出口商,之前是柬埔寨農場總經理,並曾在台灣多家媒體工作。

目錄
自 序 台灣.打拼
推薦序一 台灣民主化的推手 ◎李筱峰
推薦序二 老康,我們謝謝你! ◎南方朔
推薦序三 緬懷與崇敬——我對「台灣,打拼」最誠摯的推介 ◎管碧玲
壹 餅店的孩子
貳 從市議會到立法院
叁 從星星之火到遍地燎原
肆 從中壢事件到美麗島事件
伍 鳳凰浴火——黨外重生
陸 從國是會議到政黨輪替
柒 從國民大會到監察院
結 語 台灣不是一天造成的——台灣政局及其未來
後 記

來源

少年臺灣史:寫給島嶼的新世代和永懷少年心的國人

作者:周婉窈
繪者:許書寧
頁數:302 開本:14.8cm×21cm
ISBN書號:9789862940754
出版時間:2014-04-01
定價:$ 380 元

【本書特色】

1.臺大歷史系教授周婉窈,繼在國內暢銷10萬冊、且已被翻譯成日文及韓文的《臺灣歷史圖說》之後,為臺灣的新世代與懷有少年心的國人所寫的簡明臺灣歷史。

2.全書著重觀念的釐清,從「地球和美麗島的誕生」、「臺灣給世界的禮物」,到「轉型正義和美麗新國家」,周婉窈教授秉持其一貫的優雅流暢文筆,簡明的主題,將歷史的視野拉長、拉廣,帶領讀者以思考和理解的態度,更加真切地感受這島嶼的獨特歷史。

3.繪本作家許書寧為本書繪製了三十餘幅大大小小的歷史畫作,這是許書寧的第一次嘗試,也為本
書增添了柔軟的溫度與趣味。

【內容簡介】

了解臺灣的歷史,必須「從頭講起」,從頭了解起,我們的視野拉長、拉廣了,然後當我們回頭看這個島嶼的歷史,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它的獨特,進而珍惜它的多樣性。
歷史需要的不是記誦,而是思考和理解。記誦的歷史,考完就忘記了,自己思考和理解過的歷史,成為你對過去的認識,也會幫助你了解現在、面對未來。——作者 周婉窈

歷史,不僅是發生過的事而已,更是與現在和未來連續而無法分割的整體。藉著本書的插畫工作,我才開始認識許多一向視而不見、卻不可或缺的生命源流。這份成長,並不因此書的完成而結束,卻是要持續一輩子的工作。——繪者 許書寧

【作者簡介】

周婉窈

嘉義大林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士、碩士,美國耶魯大學博士,現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作者專治臺灣史,著有《日據時代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自立晚報出版部,1989)、《臺灣歷史圖說》(中研院臺史所,1997;增訂本:聯經,2009)、《海行兮的年代》(允晨,2003)、《海洋與殖民地臺灣史論集》(聯經,2012)等書,譯有《史家的技藝》(遠流,1989),並主編多種圖書。《臺灣歷史圖說》目前有韓文譯本(新丘文化,2003)和日文譯本(平凡社,2007;增補版:2013)。

史學著作之外,作者曾出版散文集《面向過去而生》(允晨,2009),以及人物傳記《臺灣史開拓者王世慶先生的人生之路》(新北市政府文化局,2011)。近年來,作者和臺灣史研究生一起經營「臺灣與海洋亞洲」部落格和同名臉書。

【繪者簡介】

許書寧

北港孩子,臺灣女兒,日本媳婦,旅居大阪的圖文創作者,作品曾獲臺日二地多樣獎項。

先後畢業於輔仁大學大傳系廣告組及大阪總合設計專門學校繪本科。創作內容包括繪本、散文、插畫、翻譯、設計、有聲書等。

在玉山社/星月書房的主要作品為《阿ㄇㄧㄚˋ》、《穿越書本去旅行》、《耶路撒冷朝聖日記》、《亞西西的小窮人》等。

來源

書名 / 日治時期臺灣人在滿洲國的生活經驗(口述歷史專刊8)

出版日期 / 2014-03-19
作者 / 許雪姬、黃子寧、林丁國訪問、藍瑩如、林丁國、黃子寧、鄭鳳凰、許雪姬、張英明記錄
類別 / 口述歷史
出版商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版次 / 初版
ISBN(精) 9789860397642
精裝500元
內文頁數 / 415

本書的10位受訪者中,有6位已經90多歲,有1位85歲,其餘都是第二代、第三代,亦即目前要找到去滿洲的第一代已相當困難。在滿洲的時間以謝秋涫、謝秋濤、謝久子在滿洲共二、三十年最久,而李水清、吳昌禮有七、八年,謝秋臨、黃文生兩年,涂南山和林恩魁最短。他們的滿洲經驗有益於研究建國大學;謝家人、黃家及其姻親的滿洲經驗,可進一步研究他們到滿洲的背景,及其對家族發展的影響。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