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卷第3期 「殖民治理與日治臺灣社會」專號
莊英章/張孟珠/楊文山:日治時期新竹地區招贅現象的歷史人口學分析
許時嘉:殖民政權對臺灣民間自主性的放任與收編 ── 以日治初期斷髮運動為例
林玉茹:殖民地的產業治理與摸索 ──明治末年臺灣的官營日本人漁業移民
許佩賢: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地方青年 教師的「發達之路」及其限制 ── 以張式穀的軌跡為中心
許雅惠: 近二十多年西周青銅禮器與金文研究之課題與檢討
第24卷第3期 「殖民治理與日治臺灣社會」專號
莊英章/張孟珠/楊文山:日治時期新竹地區招贅現象的歷史人口學分析
許時嘉:殖民政權對臺灣民間自主性的放任與收編 ── 以日治初期斷髮運動為例
林玉茹:殖民地的產業治理與摸索 ──明治末年臺灣的官營日本人漁業移民
許佩賢: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地方青年 教師的「發達之路」及其限制 ── 以張式穀的軌跡為中心
許雅惠: 近二十多年西周青銅禮器與金文研究之課題與檢討
《方向》叢刊創刊,將於11月11日上午九點半,在紀州庵文學森林舉辦創刊發表會。
在這動盪也是轉折的時期,黑夜與黎明交戰的時刻,我們在困難的條件下創辦這份叢刊,希望廣邀深信人的最終解放的朋友,此時此刻在各地以各種形式為美好社會奮鬥的朋友,共同探索新世界的《方向》。
《方向》叢刊編委會
台灣社會科學出版社
台灣社會科學研究會 敬邀
《方向》叢刊創刊號目錄
發刊寄語
編輯室報告
【特集:香港回歸十五年】
陳映真‧曾健民對談 從台灣看香港歷史/陳映真、曾健民
從殖民地到特區─香港社會結構與社會矛盾的變遷/蕭裕鈞
回歸十五年 京港人心仍千里/甘希文(Omena K)
【專集:亞洲後殖民批判】
「琉球電影」的世界─日本和美國的夾縫之間/仲里效
照出醜惡的帝國主義/徐勝
從根本上審視東亞歷史/徐勝
殖民地身分造就了港人優越感/甘希文(Omena k)
【選輯:「東亞冷戰與國家恐怖主義國際研討會」論文選】
東亞冷戰與朝鮮政治暴力的起源─以朝鮮解放一年史為中心/林哲
縱容性暴力的日美安保─打破沉默/浦崎成子
致辭—建設一個人與人平等的社會/井上清
【台灣社會批判】
挺士林王家真的那麼「正義」嗎?/臧汝興
論「台灣意識型態」/曾健民
【「兩岸爭鳴」─誰在歡呼?誰在悲傷?】
重慶事件是一面鏡子/蕭甫
謠言機器─談薄熙來事件/汪暉
中國現在的主要矛盾/劉金華
瞭望台週記/曾健民
【復現黎明的歷史】
永不開花的枯葦/吳俊宏
【文學與藝術創作】
我的陳老師/高重黎
重複與暫停/劉永皓
邊陲的前緣─略述我從西瓜寮到綠島的詩寫/詹澈
水杉林中「青春無悔」/詹澈
媽祖與民間信仰:研究通訊(1)
作者:媽祖文化研究暨文獻中心/編著 出版社:博揚 出版日期:2012年09月15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6543685 裝訂:平裝 定價:250元 |
為提供媽祖研究者最快速、便捷的研究訊息與資料,進而加深、增廣媽祖信仰的發展面向,由新港奉天宮辦理,作為引領台灣媽祖文化之龍頭。委由台灣淡南民俗文化研究會辦理。自2009年開始籌備,2010年中心正式成立,已經辦理過國際學術研討會、各項展覽,並參訪東南亞與中國大陸的媽祖宮廟與研究機構,建立合作默契,並積極提供世界媽祖研究者的各項研究協助,本叢書為臺灣媽祖研究專刊,希冀為本領域在學術場域中建立明確之學術指標。
作者簡介
媽祖文化研究暨文獻中心
本中心由新港奉天宮主辦與管理,並委託社團法人淡南民俗文化研究會等單位進行企劃,且聘請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員張珣義務擔任中心主任,聘請南台科技大學王見川教授擔任副主任,並聘請重要國內外學者擔任學術顧問以及相關成員。
本期目錄
論 著
王見川∕明善書局與同善社──兼談《玄靈玉皇經》的流傳
李世偉、馬立∕解嚴後臺灣一貫道的轉型──以興辦大學為探討中心
王見川∕邯鄲鐵牌與晚清宮廷祈雨
田野調查
王惠琛∕台灣南部寺廟中的僧侶神主牌位調查(一)──祀典武廟
吳嘉燕∕九如三山國王廟的田野考查
隨 筆
王見川∕國民政府來台(1949)前兩岸的宗教往來與慈善活動初探:兼談蘭記書局黃茂盛的角色
路天真∕徽州張巡信仰之由來──從胡適《四十自述》談起
王見川∕同治六年華北乾旱與邯鄲鐵牌
媽祖辭典
劉初∕「媽祖」一稱的由來
史料介紹
岳耘輯∕《光緒上諭檔》所載:台灣神明封賜資料
劉亦蘇輯∕幾則媽祖新資料:
1.媽祖接炸彈傳說的由來
2.南瑤宮媽祖進香
奉天宮文獻中心文物介紹
新港奉天宮所藏:政府與寺廟往來公文
奉天宮文獻
活動訊息
魏國峰∕新港媽──山海遊巡禮
人物緬懷
馬立∕緬懷媽祖文獻專家──蔣維錟
陳貞∕陳學霖、許地山與預言書的研究
林萬傳∕永遠的蕭總──追懷一貫道總會前秘書長蕭家振點傳師
新著介紹
劉升∕台南大天后宮住持研究的新收穫:讀《開元寺與大天后宮之僧侶傳承關係及其社會糾葛》
李世偉∕學術汪洋中的引航者──簡論《中國民間信仰研究述評》
洪瑩發∕關渡媽祖信仰及其年例變遷研究
台灣新港奉天宮世界媽祖文化研究暨文獻中心介紹
本刊稿約
《台灣史研究》第十九卷‧第三期 (2012年9月)
研究論著
陳宗仁:前往東、西洋:〈宇內形勢圖〉解析及其地緣政治想像
林玉茹、畏冬:林爽文事件前的臺灣邊區圖像:以乾隆49 年臺灣番界紫線圖為中心
許雪姬:在「滿洲國」的臺灣人高等官:以大同學院的畢業生為例
Jin-shiu Jessie Sung:Authority, Practice and History:Adoption and Re-creation of Yaoqian in Taiwan
研究討論
吳奇浩:喜新戀舊:從日記材料看日治前期臺灣仕紳之服裝文化
書評
曾齡儀:評華樂瑞著《當帝國回到家:戰後日本的引揚與重整》
【研究論著】
立大清旗,奉萬歲牌:朱一貴事件時的「皇上萬歲聖旨牌」與地方社會(李文良)
匪徒刑罰令與其附屬法令之制定經緯(小金丸貴志)
日治時期「平地蕃人」的出現及其法律上待遇(1895-1937)(黃唯玲)
戰後初期臺灣留日學生的左傾言論及其動向(何義麟)
【研究討論】
有關蘭嶼甕棺葬出土瓷器年代的討論(謝明良)
2010年臺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謝國興、謝明如)
【書評】
評介林會承著《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史綱》(黃翔瑜)
評王泰升著《具有歷史思維的法學:結合臺灣法律社會史與法律論證》(林文凱)
《台湾原住民研究》15
出版年月日:2011/11/20
ISBN:9784894898554
判型・ページ数 A5・264ページ
定価:本体3,000円+税
[論文]
台湾アミ族のシカワサイと童乩による神と霊魂をめぐるシャーマニズム的実践/原英子
台湾平埔族の収蔵品収蔵の現況及び「平埔文物」に関する考察/陳文玲(国永美智子訳)
[翻訳論文]
南北文化の邂逅地:与那国島における人類起源神話伝説の比較研究/黄智慧(森田健嗣・石村明子訳)
[研究ノート]
伝統と革新:台湾原住民の土器製作技術/齋藤正憲
台湾原住民のシコクビエ:その歴史と現在のブヌンの栽培事例/竹井恵美子
写真原板保存の重要性に関する考察:鳥居龍蔵の撮影した台湾の乾板写真を中心として/范如菀
[資料]
80代サオ族男性が日本語で語る台湾原住民サオ族の伝承物語と昔の生活:II.生活編/新居田純野
[報告]
再出発する二つの小林村:八八水害からの復興/清水 純
楊南郡先生およびその同世代の台湾原住民研究・台湾登山史国際シンポジウム/笠原政治
第3回日台原住民族研究フォーラムの報告/宮岡真央子
[書評と新刊紹介]
笠原政治編『馬淵東一と台湾原住民族研究』/合田 濤
米澤容一著『蘭嶼とヤミと考古学』/齋藤正憲
足立崇著『台湾ヤミの住まいの建築論:中心・通路・境界の場』/乾 尚彦
山路勝彦著『台湾タイヤル族の100年:漂流する伝統、蛇行する近代、脱植民地化への道のり』/山本芳美
石垣直著『現代台湾を生きる原住民:ブヌンの土地と権利回復運動の人類学』/山田仁史
中訳『台湾原住民族系統所属之研究』(本文篇)の刊行/笠原政治
[エッセイ:百月賓館の日々]
土田滋・末成道男・山路勝彦・堀江俊一・笠原政治・森口恒一・小川正恭・
原英子・山田仁史・宮岡真央子・山本芳美・宮崎聖子・石垣直・野林厚志・
清水純
[彙報]
執筆要領・執筆細則
総目次:創刊号~15号
編集後記
來源
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 第二十二期 (Field Materials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No.22, March 2012)
余舜德:藏民的家屋與家屋內的社會動態:以雲南五境通珠聚落為例
張振岳、黃學堂、黃宣衛:從宗教層面看池上地區的族群互動
陳孟君:排灣族palji傳說的敘事與流傳
林瑋嬪、王惇蕙: 823馬祖人為土地上街頭:網路與社會運動初探
來源
【專題論述】
鹿港地區的藝閣與藝陣(陳一仁);
臺灣端午節信仰與儀式研究─以彰化地區為探討中心(溫宗翰);
日治時期彰化地區的港口變化與商貿網絡(許世融);
彰化溫泉尋跡(黃淑惠);
從清代二八水頂店仔楊氏家族歷史看地方發展(楊朝傑);
論李昂《看得見的鬼》的後殖民論述(簡玉妍)
【彰化論壇】
游姓宗族於彰化(洪麗雯)
【地方文史報導】
地方館閣梨春園現況及其藝術(呂錘寬)
來源
「立足南臺灣、放眼新海洋」為《高雄文獻》發刊的精神指標。
全刊分為專題、論述、歷史現場、大事紀要等四項。專題與論述都是學術性論文,訂定專題是為了凝聚論述的焦點,從而提煉新知識、打開新視野。歷史現場則以敘述性、評介性筆調為基底,結合影像與報導,展現刊物對更廣大讀者的親近性。大事紀要則替大高雄留下重要事件的紀錄。
為保存地方文獻、推動高雄歷史研究為旨趣,充分發揮文獻蒐集、學術論述與展演評論的討論平台,期盼透過《高雄文獻》讓高雄相關的各類知識藉此聲氣相通。
第1卷第1期(2011/06)
發刊辭
刊頭語
專題——百年高雄
大高雄市人群之歷史形塑發展∕戴寶村
大高雄產業經濟發展變遷∕吳連賞
論 述
戰後初期《旅行雜誌》介紹的南臺灣印象(1945?1950)∕許毓良
余登發參選高雄縣長與籌組中國民主黨(1950?1960)∕吳丞祐
歷史現場
回首鐵支路:大高雄鐵道百年的故事∕李文環、王遠謀
天寬地闊?任真自然——追念高雄在地畫家林天瑞老師∕李進發
高雄「田寮」地名淵源與李武? 家族關係考∕李致誠
老照片說故事
百年前的夜行列車及打狗驛前的景色∕王御風
日治時期的游國治和旗山驛一景∕游步廣
大事紀要
2010年10月1日~2011年3月31日
第1卷第2期(2011/09)
刊頭語∕李文環
專題——百年高雄
莫拉克風災對荖濃溪、楠梓仙溪流域原住民族群遷徙與文化變遷的影響與因應∕簡文敏
香蕉產業與旗山經濟發展∕莊淑姿
岡山地區的區域性∕吳進喜
論述
日治時期的「高雄」飛行場研究∕杜正宇
從公文檔案〈山田耕作官有原野豫約賣渡願許可〉書類談日治中期以後鳳山南麓之墾殖∕蔡侑樺、徐明福
歷史現場
走 咱鬥陣來巡水圳∕曾麗琴
找尋「水道頭」的記憶:岡山水塔與岡山城∕王遠謀
基督教在岡山:長老教會岡山教會的時空流轉∕許世旻
日治時期岡山神社的興建與今日利用的轉變∕楊心喻
水水古厝 綿綿深意:大樹區莊家古厝的彩繪世界∕吳彥瑾
大事紀要
100年4月1日~100年7月31日∕毛湘萍整理
第1卷第3、4期(2011/12)
刊頭語∕李文環
鍾鐵民的生平與文學創作∕林瑛琪
專題——信仰的力量
旗津的廣澤尊王寺廟與神壇∕李禮仁、陳梅卿
高雄內門紫竹寺傳說對聚落認同之研究∕劉雪瓊
右昌地區宗教發展初探∕江鑀萍
論述
出獅有名──1630年代VOC征伐小琉球之動機研究初探∕李瑞源
清末打狗?台考──以北京國家圖書館典藏清代《鳳山縣地圖》所做的解讀∕許毓良
登革熱:日治時期臺灣的急性傳染熱病∕吳榮發
歷史現場
失落的臺灣八景──壽山公園∕蔡佩蓉
蛻變愛河 鰲躍龍翔∕許玲齡
日治時期蕃薯寮街第一庄長──莊塗事略∕莊淑姿
阿公店街「籮筐會」市集三個節慶日期來源探討∕謝金財
文化資源
乘著漁船去拜拜:林園區中芸鳳芸宮海陸巡香∕蔡秉辰
風雨飄搖的中都開王殿∕吳念穎
大事紀要
100年8月1日~100年11月30日∕毛湘萍整理
來源
《臺北文獻》季刊 直字第177期
封面:臺北孔廟
書情畫意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典藏臺灣早期字畫選輯
口述歷史
寶藏巖共生聚落口述歷史訪談專題(二)/文獻會
音樂探索
日治時期鐵道旅館奏樂之研究/張逸婷
古蹟調查
臺北市中山女高逸仙樓古蹟的調查與研究/卓克華等
校史人物
臺北成淵中學百年史與張福祿/尹章義
志書纂修
戰後臺灣縣(市)志的纂修研究─以《新修桃園縣志》為例/徐惠玲
專賣制度
1933年以前酒類專賣與啤酒/岩村益典
論著評介
評介 增田福太郎著《臺灣の宗教─農村を中心とする宗教研究─》/李進億
大事記
100.04-100.06大事記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