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研究平台

原「台灣史資訊交流站」,並擴大為台灣文、史、社會科學與藝術研究範疇的交流平台。

Browsing Posts in 其他

王世慶先生紀念座談會

一、時間:2011年3月6日(週日)下午2:00~4:30
二、地點:台大校友會館3樓B室(台北市濟南路一段2之1號)
三、主辦單位:台灣風物雜誌社、台灣歷史學會、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
四、主持人:台灣風物總編輯張炎憲
五、議程:
(一) 生平簡介(周婉窈教授)(2:00~2:25)
1. 生平剪影(2:00~2:10)
2. 生平簡介(2:10~2:25)
(二)座談會主題:(2:30~4:20)
1. 王世慶先生與台灣史研究
2. 民間學者與台灣研究
3. 王世慶及其世代的台灣史研究者
(三)主辦單位代表及家屬致辭(4:20~4:30)
六、與談人:(尚在邀約中)

歡迎史學先進或王世慶先生的親友故舊門生,
親至現場參加、發言(每人每次請以3-5分鐘為度),
不克親至現場者也歡迎以書面、Email、傳真至本刊,
本刊將於會後匯整刊登,以表達對王先生追思與敬意~

台灣風物雜誌社 敬邀
附註:
1.聯絡人:陳美蓉、陳朝海 電話:0227122836 傳真:0227174593
2.email:sight@mail.twcenter.org.twsea@mail.twcenter.org.tw
3.聯絡處地址:台北市南京東路3段215號11樓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本文轉錄自海洋史工作室

台灣史學界的重要前輩學者 王世慶 先生不幸於本年1月16日因病辭世,享年八十三歲。在此僅致哀悼之意!

王世慶先生(1928-2011.01.16)生平簡介:

民國17年(昭和3年)生於板橋下溪洲,先後就讀州立桃園農校及府立台北師範學校本科,在師範學校時期,受到國分直一老師的教導,開啟研讀歷史的興趣。1946年師範學校畢業後,曾任教沙崙國校及山佳國校,1949年在 黃純青 先生的引薦下,進入了台灣省通志館(即日後台灣省文獻會)擔任採訪員一職,迄至1990年代以委員一職離開省文獻會,期間三度進出台灣省文獻會,而後轉任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並曾任教於國立臺灣大學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在省文獻會的四十多年期間,先生深灸名流耆宿,如林熊祥、林衡立父子的鼓勵,研讀古籍名著,編纂通志,從事台灣史事的研究,奠定日後研究台灣史的根基,進而成為戰後研究台灣史新生代的人物之一。1960及70年代,藉著與日本學者中村孝一及西方友人 武雅士 教授等人的學術切磋及文化交流,先生不僅拓展歷史領域及研究方法,多篇論著也引起西方學者對台灣史的重視及對先生的倚重,先生隱然成為台灣史研究權威。 先生一生專研台灣史,專書三十九本,論著百餘篇(參見附錄),其研究領域可分為:纂修通志,搜集、解讀、利用古文書 (族譜、地契) 及台灣清代社會經濟史的研究。其多年來的研究心得及資料,對學術界無疑是一大貢獻,而其審慎治學的精神,尤值得後人學子效法。 (轉引自《王世慶先生訪問紀錄》(中研院近史所口述歷史叢書81)簡介)

由於其對台灣史學研究的貢獻, 王 先生於2002年獲頒第25屆吳三連獎人文社會科學獎歷史學類;2008年又獲頒第三屆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傑出臺灣文獻獎終生文獻貢獻獎。

相關網頁

http://www.wusanlien.org.tw/winner/25/25_41.htm吳三連獎基金會

http://www.mh.sinica.edu.tw/MHDocument/Publication/Publication_399.pdf

《 王世慶 先生訪問紀錄》(中研院近史所口述歷史叢書81)下載

http://www.ntl.edu.tw/public/Attachment/9112121595057.PDF

《臺灣學通訊》第12期 臺灣人物誌—戰後臺灣社會 經濟史研究先驅 王世慶

http://homepage.ntu.edu.tw/~history/public_html/8_platform/83/20090122_seacomupromote.pdf 《臺灣與海洋亞洲研究通訊第二期》 下載全文

第三屆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傑出臺灣文獻獎得獎感言,pp.25-30.

http://tw.myblog.yahoo.com/jw!uduCo2SGHRYWIzLEAu0T/article?mid=460&prev=469&next=454&l=f&fid=12 王世慶先生臺大上課講述紀錄1

http://tw.myblog.yahoo.com/jw!uduCo2SGHRYWIzLEAu0T/article?mid=469&prev=473&next=460&l=f&fid=12王世慶先生臺大上課講述紀錄2

http://tw.myblog.yahoo.com/jw!uduCo2SGHRYWIzLEAu0T/article?mid=473&prev=480&next=469&l=f&fid=12王世慶先生臺大上課講述紀錄3

主演
尾野真千子、原田賢人、大前喬一、洪流、梅芳、萬芳、張翰…
出品 : TROCCO LLP
製作 : J&K Entertainment Inc.
導演 : 川口 浩史
攝影導演 :李屏賓
美術導演 :黄文英
音楽 : 川井 郁子
編劇:黃世鳴

在東京的矢野敦(Atsushi,8歲)和凱(Toki,6歲)兩兄弟,父親為台灣人,母親是日本,兩個人在父母的關愛下幸福的成長。
但是,某一天,兩個男孩最愛的父親卻不幸病倒了,沒多久就這樣離開了人世…。
「有機會我們一起回去台灣,去看看爸爸的故鄉」爸爸生前一直掛在嘴邊的話語都還沒來得及實現,爸爸就這樣不在了。
沒想到,敦和凱第一次到台灣,居然是媽媽帶著兩兄弟,將父親的遺骨送回台灣中南部的故鄉安葬。

企劃動機
本作品『軌道』的故事改編自於「芥川龍之介」(1914-1927年)的著名同名短篇小說,原作的時代背景設定(原作以日本大正時代後期(1920年代)的伊豆為舞臺) 改為現代的臺灣,以「少年的成長」和「親人間的繫絆」為主題的故事。
原著小說是日本人幾十年前在學校都會讀到的作品,但鮮明的故事至今仍長駐在每個日本人心中。
我們一直想把『軌道』拍成電影,但尋尋覓覓卻無法在日本國內找到可拍攝的場地.正在煩惱之際,我們發現了』台灣』 -一個擁有「令人莫名懷念不已美麗田園風景」的國度。
近年來,台灣出現了多部享譽國際的作品;台灣電影人與日本電影創作者在創作的感性上更是極為相近。
因此,我們希望透過與台灣電影人的合作,能擴大創作視野以及市場,創作出更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電影「軌道」。

普遍性的主題
原著中,「從坐上軌道車到搭著列車歸來」這一段旅程,少年眼睛所見的一切,深深印在他心中.這一段歷程,無須說明,就溢於言表。
本片將透過少年「離開日本到返回家園的旅程」和「乘坐軌道車的旅途」的雙重結構,將少年在大冒險中所發現到、所感受到的一切以及心靈的成長,以情感豐富的獨特觀點表現出來。
電影『軌道』這部電影講的其實是非常普遍的主題-「一個少年由小孩邁向成人的第一步」以及「崩壞邊緣的現代家庭的再生」-以這種全球化的主題為主軸,以一種溫柔的筆觸去探討,非目前當下無法描寫的「台日關係近代史」,是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夢想劇。
詳情
相關介紹

2010年全國古蹟日「Open Doors,Open Minds ~開心迎古蹟!」,最知性的感動,全國各縣市政府同步邀約~
◎有關活動訊息請至各縣市政府文化局(處)網站查詢,或查閱文宣手冊活動內容及洽詢方式。

手冊下載

【花現台北城‧嬉遊古蹟】免費參加大補帖課程、漫遊6條古蹟路線2010台北古蹟日活動起跑囉!台北市文化局準備號召市民組成「台北巡城貓」大軍,共同守護台北的文化資產。想當「台北巡城貓」條件很簡單,只要上完3堂文資大補帖的課程、參加1場古蹟導覽,並通過古蹟隨堂考的測驗,就能取得「台北巡城貓」的認證資格,並得到「2010台北古蹟日」限量發行之紀念撲克牌及書籤一套。

台北市文化局表示,今年度首次嘗試舉辦「台北巡城貓」的徵選活動,發想自都市中悠遊穿梭於社區巷弄、圍牆屋簷間的貓咪們;並以守護文化資產的概念,希望市民把古蹟當作自家後院一般地愛護,說城市的故事,傳承在這個城市生活的文化與記憶。

為推廣文化資產保存觀念及資訊,文化局開辦了6門文資大補帖課程,兩梯次12堂課,內容涵蓋認識台北古蹟、古蹟建築密碼、古蹟再利用與社區營造、如何行銷古蹟、以及到現在最夯的文化資產信託等主題,分別由莊永明、王俊秀、薛琴、黃瑞茂、李君如以及張崑振等老師主講,師資陣容堅強、內容深入淺出。

上完室內的課程,你一定覺得不過癮,我們還安排了戶外嬉遊古蹟導覽活動;6條主題路線任君選擇,有大稻埕茶香之旅、圓山文化之旅、艋舺趴趴走之旅、芝山岩遺址生態之旅、新北投風華之旅、城內散步守護之旅。活動全程免費,惟文資大補帖課程及嬉遊古蹟導覽活動皆有人數限制,有興趣的民眾請盡早報名,以免向隅。

若你來不及參加我們精心規畫的文資大補帖及古蹟導覽活動,你還有兩個機會,一是現在揪團加入Facebook「台北巡城貓俱樂部」粉絲團,不但可以獲得2010古蹟日限量紀念品,還能有抽花博門票的好康!粉絲團透過facebook可一窺台北市300多處的文化資產,並與同好分享古蹟心情與照片。

你也可以在9月19日,古蹟日當天上午10時至剝皮寮歷史街區,一同裝扮成巡城貓,守護台北城,同樣有機會抽中首度發行52張不同古蹟照片的「古蹟撲克牌」。

文資大補帖將於9月7日開課,即日起開始報名。巡城貓的授證儀式將於9月19日古蹟日當天舉行,屆時邀請大家跟獲得授證的巡城貓來一場巡城大遊行。喜愛體驗歷史文化的民眾千萬不能錯過這場年度盛事!詳細的活動內容請上台北市文化局網站或活動官網http://www.2010historic.com ,或電2556-0986;2720-8889轉3607洽詢。

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前院長、輔仁大學歷史系 李東華 教授於昨(七月二十二)日因急性腎衰竭,於淡水馬偕醫院辭世。在此謹致哀悼之意!
目前家屬正在安排追思彌撒,等時間地點確定後,再行通知與 李故 教授熟識的師友學生,一起來送他最後一程。

李東華教授簡歷:
祖籍河南省嵩縣,1951年生於臺灣臺東。政治大學歷史系學士(1972),臺灣大學歷史所碩士(1974)、博士(1998)。就學期間,師事方豪(杰人)教授從事中外關係史之研究。自1982年起任教臺大歷史系,歷任講師(1982~1983)、副教授(1983~1990)及教授(1990~)。任職期間,曾先後前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系(1985~1986)、荷蘭萊頓大學漢學研究院(1993-94)進修。任教期間,又曾兼任私立輔仁大學、東吳大學、國立暨南大學、臺北大學等校歷史系所課程。1997年出任歷史系主任,任職二年,1999年獲聘為文學院院長,在職三年。2000~2002年,擔任中國歷史學會理事長。2007年轉任輔仁大學歷史系,並合聘於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海洋史研究專題中心。著有《泉州與我國中古的海上交通》(1986)、《中國海洋發展關鍵時地個案研究》(1990)及《 方豪 先生年譜》(2001)等書。

from:http://tw.myblog.yahoo.com/issp-maritime/article?mid=1798&prev=-1&next=1797

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將於民國99年6月15日至7月31日,在花蓮、宜蘭及台北舉辦六場影片放映會。影片名為:「收藏的平埔記憶──再現噶瑪蘭與凱達格蘭聲影」,內容包括1930年代由日本學者錄製的噶瑪蘭與凱達格蘭族的記錄片及錄音,以及這兩個族群的當代生活面貌。更詳細的內容請見網址www.pinpu.digital.ntu.edu.tw

在此,我們誠摯地邀請您前來參與放映會,與我們一起穿越時光,透過40分鐘影片中呈現的噶瑪蘭與凱達格蘭人的文物和影音收藏,追溯歷史的記憶,以及持續的部落生命力。

放映會場次:
6/15(二)19:00 奇立板部落 (宜蘭縣壯圍鄉東港村廍後社區活動中心)
6/16(三)19:00 加禮宛部落 (宜蘭縣五結鄉季新村季新社區活動中心)
6/17(四)19:30 流流社部落(宜蘭縣五結鄉季新村新店路140號)
6/25(五)19:30 花蓮創意文化園區(花蓮市中華路144號)
6/26(六)19:00 新社部落(花蓮縣豐濱鄉新社村新社國小綜合教室)
7/31(六)14:00國立台灣博物館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
計畫主持人: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  胡家瑜副教授

導演/共同計畫主持人:
慈濟大學傳播學系
導演  潘朝成講師(木枝‧籠爻)

洽詢方式:(02) 3366-4742林佩儀助理 / (02)3366-4745 呂憶君助理/許湘彩助理

協辦單位:
花蓮慈濟大學傳播學系
壯圍番社同安廟管理委員會
加禮宛大眾爺廟管理委員會
流流社噶瑪蘭ㄟ古厝
花蓮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
花蓮縣豐濱鄉新社國小
新社村社區發展協會
台灣原鄉文創顧問有限公司
國立台灣博物館

指導/贊助單位: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From:http://blog.roodo.com/docunion/archives/12688119.html

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配合文化資產保存法(以下簡稱文資法)民國九十四年二月之修正公布施行,於民國九十五年三月十四日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壹字第0九五一一0三一五七-五號令、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林務字第0九五一六0三八八二-五號令修正發布全文三十條;並自發布日施行。
依現行文資法,對於古生物化石並未予明文保護規範。過去均係由文資法修正前之古物主管機關教育部指定相關保存機構,負責古生物化石之保存與維護工作。惟因古生物化石之法定身分及歸屬類別於現行法令中,均未有所規範,為加強保存與維護古生物化石,並有利於其日後之管理工作,爰將其納入文資法施行細則第三條第一項第二款中,使其成為遺址中之「自然遺物」。

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三條修正條文
第三條 本法第三條第二款所定遺物,指下列各款之一:
一、文化遺物:指各類石器、陶器、骨器、貝器、木器或金屬器等過去人類製造、使用之器物。
二、自然遺物:指動物、植物、岩石、土壤或古生物化石等與過去人類所生存生態環境有關之遺物。

本法第三條第二款所稱遺跡,指過去人類各種活動
所構築或產生之非移動性結構或痕跡。
本法第三條第二款所定遺物、遺跡及其所定著之空間,包括陸地及水下。

詳請參閱 http://www.hach.gov.tw/hach/frontsite/cms/newsDetailViewAction.do?method=doViewNewsDetail&contentId=4300&iscancel=true

教育部預定於本(99)年9月25日首次舉辦臺灣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自7月1日起至7月21日止受理網路報名。
本次認證考試依「國民中小學教學支援工作人員聘任辦法」、「教育部臺灣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作業要點」及相關法令規定辦理。因本次為第一次辦理考試,報名資格以98學年度國民中小學現職編制內教師及98學年度臺灣閩南語教學支援工作人員為限,未來將視情況再開放全民報考。本次認證考試將有助於提升國民中小學本土語言(閩南語)師資專業,確保本土語言(閩南語)教學品質。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採一次考試依分數分級,以筆試及口試方式進行,題型包含閱讀測驗、聽力測驗、聽寫測驗、口語測驗四面向,總分為500分,依考試分數採六級數分級,共分為基礎級、初級、中級、中高級、高級、專業級,分數達分級標準者將由教育部依各級別授予證書。
本次認證考試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承辦,採網路報名。自本年6月15日起,可親至教育部員工消費合作社、教育部中部辦公室警衛室、國立成功大學警衛室、國立東華大學美崙校區警衛室、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警衛室共5處購買簡章。為加速報名流程,民眾可自6月1日起至臺灣閩南語能力認證網站(http://tmt.sce.ntnu.edu.tw/99tmt/)或教育部網站(http://www.edu.tw/mandr/index.aspx)免費下載簡章。考試詳情可電洽服務專線:(02)2321-0191。服務信箱:99tmt@deps.ntnu.edu.tw。
From: http://epaper.edu.tw/news.aspx?news_sn=3205

擅長刻畫女性角色的資深劇場人汪其楣,5月29日將於行政院文建會所屬國立台灣文學館演講廳,以獨角戲的方式,搬演二二八事件第一女主角-「謝雪紅」的故事。這是繼5月21日至23日於台北「玫瑰古蹟」的場次後,特由台文館邀請汪教授南下演出,亦為2010年台灣文學獎系列活動,自5月19日起(三),開放免費索票,名額有限敬請把握機會。

對於謝雪紅這一位普遍被認為與政治關聯極強的歷史人物,在文學媒材上有作家李昂以其人其事作為文本,發表了《自傳小說》,而在歷史評論或口述上亦有學者專家的論著,而始終被詮釋的謝雪紅,她的聲音、身影,究竟如何?台文館遇上擅長刻畫女性角色,並奉獻心志與心血的資深劇場人汪其楣,可以為文學的創發帶來什麼樣的火花?歡迎民眾共襄盛舉。

「在演過『舞者阿月』的蔡瑞月老師、『歌未央』的慎芝女士之後,妳下次要演誰?」常有觀眾這麼問汪其楣。汪其楣認為,在舞台上搬演真實角色,目的是讓觀眾看見不一樣的台灣女性,並瞭解她所處的社會環境,尤其讓年輕一代經由真實人物而親近台灣。因此這次挑選了勇於突破自己身處的時代,在困境中開拓局面的不凡性格,就是滿腹革命情懷的傳奇女子–謝雪紅(1901-1970)。她出身寒微,自幼失學,卻在27歲時創建了台灣共產黨並在二二八事變中,於台中領導武裝部隊。後來到香港創建「台灣民主自治同盟」政黨,再進入中國政治系統及漩渦之中。

「謝雪紅」一劇,汪其楣將以獨角戲方式呈現這位獨特女性,一甲子以來由於複雜的政治對立和鬥爭,她的傳奇故事常被淹沒,與時俱變的浪潮亦常在她身上沖刷出不同的色彩。海內外各路英雄好漢紛紛發表對謝雪紅的評價和意見,而謝雪紅卻沒機會為自己發言,這次獨角戲的特色,就可以讓這位不平凡的女性站上舞台,為自己的意志與感懷說話。

主演亦身兼「謝雪紅」劇本創作、總編導的汪其楣表示:「創作這類題材,要閃得掉意識形態的顏色對立,無視於標籤上身,的確是很大的挑戰與考驗;」她仍勇氣十足的說:「儘管我與謝雪紅立場不同、信仰也不同,仍然可以為她的狂熱、她的勇氣喝采,為她受辱及受制於同志而辛酸,為她堅守卻很可能失落的理想而喟嘆。」

「謝雪紅─人生應是不斷探求真理的旅行」,5月29日(六)下午2時30分起於國立台灣文學館一樓演講廳開演,並安排座談,邀請名作家李昂女士及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王宛容教授,與汪其楣教授進行文學與劇作的對話,精采可期,不容錯過。5月19日(三)起開放索票,地點於台文館一樓服務台。

演出流程
5月29日(六)
14:00~14:30 觀眾入場
14:30~05:40 正式演出
15:50~17:30 座談會與交流

相關放送訊息:
台北首演資訊
主辦╱曇戲弄劇團
協辦╱財團法人台北市蔡瑞月文化基金會
時間:2010年 5月21、22、23日 晚上 8:00
地點:玫瑰古蹟 庭園劇場
製作、編導、主演╱汪其楣
活動聯絡人:國立台灣文學館研究典藏組林佩蓉 06-2217201-2201
新聞聯絡人:國立台灣文學館公共服務組吳幸樺 06-2217201-2504
FROM: http://www.cca.gov.tw/artnews.do?method=findById&id=1222852532111